词条 | 文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文说文论。元陈绎曾撰。一卷。绎曾字伯敷,处州(今浙江丽水)人。官至国子监助教。著有《文筌》等。此编因延祐间复行科举,为辅导应试者而作。分列养气,抱题等八条,以论行文之法。虽属指导、启示写作,亦有助于分析、鉴赏文章。原书久佚,清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录出。有《文学津梁》本。 《文说》元代陈绎曾撰。原本久佚,后《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录出,有《文学津梁》本。陈绎曾论文重“养气”,即重作家的主观修养。他认为不同题材类型与不同功用的文章,须配之以不同之“气”,如“朝廷之文宜肃,圣贤道德宜肃”;“长江大河之文宜壮,军阵英雄之文宜壮”,等等。他对“抱题”、“明体”、“分间”、“立意”、“用事”等均有具体论述,表明他对写作方法与技巧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虽然不免有程式化的偏向,但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散文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 《文说》清代焦循作。焦循是清代的哲学家、戏剧理论家。本文是讨论文学作品的专论文章,有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作者把“辞达”作为统一文章繁简深博的标准,他认为“博”是因为被叙述事物本身内容丰富,为了“达”文章自然会“博”起来。繁、简、深刻也是这样统一在“达”当中,这是对南宋洪迈、清初顾炎武繁简并重论的发挥。但忽略了文章表达风格的因素。同一件事情,表达者风格不同,文字会呈现繁缛炳焕与峻洁峭拔的差别。作者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简炼而内容丰富作了比较科学的解释,说是因为古代作家对某一事理有深入的思考和真切的把握;今人学古文,如果只是学古人的唇吻,只是在语气上、章句和行文上去学古人,并未学到古人那种深入的思考、真切的把握,那就象死水和枯骨,丑陋而无精神,不能算是学了古文。这可以说抓住了提倡复古运动的合理内核,作了科学的具体的解释。 文说一卷。元陈绎曾撰。陈绎曾,字伯敷,处州(今属浙江)人,后徙吴兴,生卒年均不详。举进士,口吃而精敏异常,官至国子学助教。诸经注疏与陈旅齐名。善真草篆书。著有《文筌》、《行文小谱》等。是书为有关文章理论的著作。本书传本久佚,也未见著录。是书系由《永乐大典》中辑出。据《序》称,“陈文靖公问为文之法,绎曾以所闻于先人者对之”而成此书。陈绎曾以为,“为文之法”在于八个方面:一养气、二抱题、三明体、四分间、五立意、六用事、七造语、八下字。集中即以此八个方面具体阐述了碑碣、表疏、传纪、序论、辩论、奏书、诏令等文体的作法。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如“语下八字曰:肃壮清和奇丽古远”、“情出于意则切”、“凡文无景则苦,无意则粗,无事则虚,无情则诬”、“立意之法,必兼四者”等观点,直到今天尚有不少可取之处。书后附以其学习历代的文献(包括经史子集),尤其是《四书》、《五经》的心得,以供当时读书人应付科举考试之需,故价值不大。此书有依阁本、活字本、《文学津梁》本、《四库全书》本、民国七年 (1918) 周钟游上海有正书局石印本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