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明孝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中山门外钟山(紫金山)南麓的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陵墓,因朱元璋标榜“以孝治天下”马皇后谥“孝慈”而得名。孝陵规模宏大,营建工程耗时30余年,直至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方全部完工。在清兵入关和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孝陵迭遭战火,地面木结构建筑毁坏殆尽,为此清末又进行了小规模重建。孝陵坐北朝南,陵园周围原有长达22.5公里的陵墙。孝陵最南端是下马坊;坊东30余米处是记载改钟山为神烈山时所建的神烈山碑亭,现仅存石碑;再往东有明崇祯14年(公元1641年)立的禁约碑,碑上重申了保护和谒陵的一系列条令;在禁约碑东北约500米处就是陵园的正门——大金门,门内不远是四方城,城内矗立着高达8.87米“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2700余字,四方城原为碑亭,因亭顶毁去后形似方城而得名。四方城的西北是御河桥,过桥即是依地势曲折蜿蜒的神道,神道两侧依次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12对,石望柱1对,文臣武将各两对。这组大型石雕,技法简朴流畅,虽形态稍嫌呆滞,仍不失为明初石雕艺术之代表作。神道尽头是棂星门的遗址,由此往北过御河桥就到了孝陵的陵门。陵门原有五个门洞。现陵门为同治年间重建,仅有一个门洞;门北是仅存须弥式台基的中门,台基上的碑亭也为同治年间所建。走过中门就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享殿台基遗址,台基上现有的面阔三间的享殿建筑规模大不如前,享殿两侧有东、西庑,具服殿、宰牲殿等建筑。享殿北是宝城,用巨石堆砌而成,城上是仅存四壁的明楼,宝城之中是直径约400米的巨大圜丘,圜丘之下即是葬有朱元璋帝后的地宫所在。孝陵的这套陵寝规制大体为以后的明清诸陵所仿效。1961年明孝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为国务院,现为世界文化遗产1961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该陵是明代第一个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建于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初建时规模宏大,围墙长达40余里。围墙内楼阁壮丽,亭殿巍峨,植树万株,养鹿千头,葬入后设“孝陵卫”,派军士万人守卫。 111 明孝陵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市东郊独龙阜玩珠峰下。因先葬马皇后,她谥号“孝慈”,故称孝陵。以后朱元璋葬入。陵区建筑分神道和主体陵寝两部分,其中一些已毁,但大体保持原貌。神道长2620米,两侧石雕完整。主体建筑有正门、碑亭、享殿、大石桥、方城、宝城等。宝城为400米的圆形土丘,其下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墓穴。 明孝陵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位于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独龙阜。洪武十四年 (1381年) 开始营建,翌年皇后马氏入葬,始有孝陵之名。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与马氏合葬孝陵。孝陵规模宏大,南起下马坊,北至宝城圜丘,纵深二点六公里。原有垣墙,据记长二十二点五公里。其主要建筑自北而南为宝城、明楼、具服殿、宰牲殿、左右庑、享殿、文武方门。建筑基础大部采用须弥座式石雕台基,上刻朴素而精美的图案。再往南是神道,神道两旁有文臣武将、石兽、华表等大型石刻,以及神功圣德碑、大金门、神烈山碑等。孝陵的建制和布局,较前代帝陵有所创新和发展。它新创了明楼,改方丘为圆坟,外建圆形宝城,神道依山势回转等,均为孝陵所特有的设计。此外,还将唐宋陵寝上下二宫制度合而为一,自陵门以内到神厨、神库、殿门、享殿与东西庑均纳入平面长方形的方城之中,此种作法对以后的明清陵寝建设有较大影响。 明孝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钟山景区西南部,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为明太祖朱元璋和孝慈皇后的陵墓。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次年葬入孝慈皇后,洪武十六年建成,附属工程延续至永乐三年(1405)。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与孝慈皇后合葬于此。陵墓规模宏大,陵垣周长达22.5公里,有70多处南朝寺院被围入禁垣,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鹿颈悬有“盗宰者抵死”银牌。内设神宫监,外设孝陵卫,有军士五千至一万人护陵。清咸丰三年(1853),清军与太平军在此激战,地面木构建筑毁坏殆尽。现存下马坊、烈山碑、禁约碑、大金门、四方城、神功圣德碑、石像翁仲、御河桥、陵门、御碑亭、孝陵殿、大石桥、方城、宝城及清末所建碑亭、享殿等。四方城形如壁垒,内有一巨大石鼋驮“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为永乐三年(1405)所立。碑文正楷,长达2700多字,字大如拳,历述朱元璋生平业绩,碑高8.87米,为南京现存的最大石碑。四方城西北神道两旁立有狮、獬豸、橐驼、象、麒麟、马等12对石兽,依次排列,长达800多米。神道折北有华表(望柱)一对、文武石翁仲各两对。石刻线条粗犷有力,简约生动,为明初石刻重要作品。陵门内御碑亭立有清康熙帝所题“治隆唐宋”碑。宝城为一直径400米的圆形土丘,古木参天,气象森然,其下即朱元璋和孝慈皇后墓穴。周围筑有高墙,条石为基,砖砌墙身,北边墙下有深壕。陵左有朱元璋长子朱标墓,称东陵。明孝陵为我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与北京明十三陵同为明代重要文物古迹。 明孝陵明太祖朱元璋墓。位于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始建时间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九月马皇后葬入始名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与马氏合葬。清初和清末孝陵地面建筑屡遭战火破坏。现存陵门、享殿等皆为清末重建,原址仅残存柱础。参见“旅游学”中的“明孝陵”。 明孝陵位于江苏南京钟山南坡的独龙阜玩珠峰下。建于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分两部分:神道,从下马坊到石刻,随山麓起伏排列成一条约800米长的神道石刻;主体建筑,包括石桥、正门、碑亭、享殿、大石桥、方城、宝城。建筑大部已毁坏,但其形势雄壮,为中国现存最大帝王陵墓之一。 明孝陵中国明太祖朱元璋与皇后马史的陵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西峰下,陵墓建于洪武14年至16年(1381~1383)。孝陵自下马坊至后部云城明楼达2.62 km,前为神道、石像生,后为祭祀区、陵寝、地宫。正中为陵区的大门——大金门,后为碑亭,高8.87 m,称四方城,其后神道开始转折,沿路排列6种石兽,每种立跪各1对,共12对,再过500 m有华表1对,继后有文武臣各两对。棂星门后神道又折向东北沿梅花山后为金水桥,由此进入墓区。墓区包括正门、碑亭、享殿、大石桥、方城、宝城。宝城又叫宝顶,为一直径约400 m的圆土丘,土丘下为墓穴。 ![]() 并列正书名: The Ming Xiaoling Mausoleum 主要责任者: 夏维中,韩文宁 责任方式: 著 出版者: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 南京 页码: 1-177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K928.76 语种:中 定价:26.00 出版时间:2014-04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符号江苏·口袋本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符号江苏·口袋本之一,共收录12条词条。 明孝陵在江苏省南京市东郊的钟山(紫金山)南麓独龙阜。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的陵墓。洪武九年(1376年)和十四年两次拆迁该地蒋山寺与宝公塔,让地建陵。洪武十五年(1382年)皇后马氏葬入,因马氏谥“孝慈”,故名孝陵。洪武十六年建成主体建筑孝陵殿,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死后与马氏合葬,全部陵墓工程于永乐三年(1450年)完成。孝陵自下马坊至方城。纵深2.6公里。陵园原有垣墙22公里。主要建筑有宝城、明楼、具服殿、宰牲殿、左右右庑、享殿(孝陵殿)、文武方门等。还有长800米的神道石刻,有文臣武将各4尊,华表2座,石兽24只,以及神功圣德碑、大金门、神烈山碑等。孝陵建筑在清初和清末曾遭战火破坏,现存规模较小的陵门、享殿为清末重修。孝陵建筑与过去皇陵有一些不同之处,如创建了明楼,改方坟为圆坟,外建圆形宝城等,对后世皇陵建筑产生影响,神道石刻造型生动,雕刻技艺简朴,反映了明初石雕艺术的风格。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