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明通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明通鉴

编年体明史。一百卷。清夏燮著。夏燮(1800—1875),字季里,号谦甫(亦作嗛父),别号谢山居士,笔名江上蹇叟。安徽当涂县人。道光元年(1821)中举人,初任安徽青阳训导,鸦片战争时,任直隶(今河北)临城训导。咸丰元年(1851)冬,“需次京邸”。三年后“摄安仁篆”,后入两江总督曾国藩幕。《北京条约》签订后,出任江西永宁县知县。还著有《中西纪事》、《粤氛纪事》、《五服释例》、《韵述》、《校汉书八表》等。
夏燮是鸦片战争后系统地研究明史的第一人。他认为明亡前后的史实,“钦定”《明史》或者是不敢如实记载,或者是太简略,尤其是一些重要人物应当立传的不为之立传。如张煌言在明亡以后,坚持抗清,失败以后,“流离海上,与宋之陆秀夫相似;就刑杭城,与宋之文天祥相似;若其身膏斧锧,距我大清定鼎已二十年,疾风劲草,足以收拾残明之局,为史可法以后之一人。列之《忠义传》犹非其例,况无传乎!”有些重要史实,如“太湖义旅”之类的史实,《明史》也未记载;有些记载在时间上也不确切,致使所载史实产生错误。因而留心搜集有关资料,以《明史》、《御撰资治通鉴纲目三编》两书的资料为主,参考《明会典》、《一统志》、《弇州史料》、朱氏《大事记》、徐氏《典汇》、孙承泽《春明梦余录》、王圻《续文献通考》、秦惠田《五礼通考》以及其他稗官野史数百种,对有明一代朝廷纪纲、礼乐、刑政、天文、历法、河道、漕运以及营兵、练饷、折色、加赋,所谓有关一朝治乱之源者,一一加以研究。其研究成果在此书中都有较详的记载或反映,特别是对明朝“治乱之源”的发展过程,年经月纬,叙述得较为详尽。对改革方面史实的记载非常重视,凡是《明史》、《三编》所没有记载的史实,作者都加以广泛搜集和增补。对一些曾整顿吏治的大臣也极力标榜。如张居正是明后期整顿吏治的主要代表人物,但由于存在所谓“褊衷多忌、刚愎自用”和“威柄震主”等原因,前人对他毁誉不一,《明史》所载就和史实不相符合。书中认为:“江陵当国,功过不掩。訾之固非,扬之亦非。《明史》所载,似不如《(明史)纪事本末》之据事直书,为得其实。至于结冯保,构新郑,固不能为之词。而至援高拱自撰之《病榻遗言》,则直是死无对证语。高、张二人易地为之,仍是一流人物。今但取正史可信者书之,而闰月顾命等词,一律删汰,以成信史。”(卷首《与朱莲洋明经论修明通鉴书》)
《明通鉴》对明君主专制主义的严刑峻法,颇为不满,增补了许多《明史》、《三编》中没有记载的史实,按年月编入,并加以评论。认为“严刑峻法”是不能“遗子孙之安”的。对明中后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情况,也罗列了当时臣僚奏疏中的许多话来加以说明。如对严嵩、仇鸾以及宦官的暴虐,按年月增载了许多事实。明末崇祯时期,农民群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斗争已发展至最高潮,有关史实,书中记载颇多。尤其是对地主统治集团挽救统治危机的各种建议、活动以及对弊政的揭露,都记叙较详。对明末抗清志士的事迹,此书以《明史》、《辑览》、《三编》为主,参之《殉节录》,旁稽野史,凡正史所不载者,俱附著在《考异》中。
关于南明时期的史实,因清统治者害怕因此激起汉族抗清的感情,不准将它的史实编入《明史》内,致使《明史》中南明部分的主要史实付之缺如。此书的“附篇”,则依照时间的先后,依次记述了福王、鲁王、唐王、桂王等政权建立的经过,概不书伪,以保持史实原貌;对明末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农民军坚持抗清以及扬州、江阴、嘉定人民以及郑成功的抗清斗争等史实也一一予以记载。
《明通鉴》在体裁上,既承袭了司马光《资治通鉴》和毕沅《续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形式,同时又有所发展。将明朝一代历史分为“明前纪”、“明纪”、“附编”三大部分。“明前纪”始于至正十二年(1352),终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记朱元璋起兵灭元等事,“凡此皆以元纪年,非关涉明事者不书”。“明纪”自洪武元年(1368)明朝建立至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清兵入北京。“附篇”记福王建立政权于南京以后的南明史。把南明时期的史实,尤其是抗清斗争的史实,完全网罗在“附篇”中,使其与明其他部分的历史联成一体,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恢复了明的正统,纠正了清统治者不准研究和编撰这一段历史的严重缺陷,使读者对南明时期的历史,有较具体的了解。
初刻于江西宜黄官署,光绪二十三年又由湖北官书处重校刊行。另有中华书局1959年(1980年重印)版点校本。

明通鉴

书名。清夏燮撰。一百卷。编年体明史。书约成于同治元年(1862年),作者穷二十年精力完成,史实主要根据《明史》、《明史纪事本末》、《通鉴纲目三编》、《御批通鉴辑览》等,旁采诸家野史数百种,包括许多清禁书。叙事条理详明,史实史料考证颇精,具一定史料价值。因所据《明实录》不全,又轻信野史,对清廷在明满关系方面多承袭无稽之说。1959年中华书局有标点本出版。

明通鉴

一百卷。清夏燮(1800—1875)撰。燮字父(一作谦甫)、季里,别号谢山居士、江上蹇叟,安徽当涂人。道光元年(1821)中举人,历任安徽青阳、直隶临城训导,湖南安仁知县。咸丰十年(1860)入曾国藩幕府,后任江西永宁知县等。其人精通音韵,“兼深史学,留意时务”,著述颇多。有《明通鉴》、《中西纪事》、《粤氛纪事》、《五服释例》等多部著作。燮以为明代之大事,非通鉴不能经纬之,于是以 《明实录》、《明史》、《通鉴纲目三编》资料为主,参考《明会典》、《一统志》及稗官野史数百种(包括清代禁书颇多)于同治元年(1862)编成是书。包括前编四卷,记明代肇起;正编九十卷,通记明代;附编六卷,记南明五王和郑成功父子事。通编始元至正十二年(1352),终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前编用元纪年,附编用清纪年。对有明一代大政叙次条理,载事详明,对正史欠备之处补充颇详。对不敢深信的史事,撰成考异,分注正文之下,对于史料鉴别,史实考订补益甚多,不仅订正了 《明史》中的不少错误,并保存了丰富的史料。本书初刊于同治十二年 (1873) 江西宜黄官署,光绪二十三年(1897)有湖北官书处本,光绪年间有上海照石斋书局本,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沈仲九点校本。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影印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5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