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春江花月夜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春江花月夜

丝竹乐曲。此曲为陈后主作词,太常乐官配曲的“吴声歌曲”。《旧唐书·音乐志》:“《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所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常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传入隋,炀帝曾为之填词,已不传。1935年前后,上海梅尧章改编成今流传的民族器乐合奏曲。全曲共分十段,每段都有小标题,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围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乐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刻画了鲜明而生动的音乐形象,展现出一幅幅妩媚诱人的音乐画面,既表现了微波荡漾、优美宁静的春江景色,又描绘了橹声急促、波浪起伏的江上热烈场景。好似一轴长幅画卷,把千姿百态的各个画面有机地联结起来,乐曲演奏中,动与静,远与近和景与情的结合,使整个乐曲富于层次,高潮突出,诗情画意,引人入胜。《春江花月夜》是一首独特的具有展衍性的变奏体结构的优秀乐曲。

春江花月夜

中国古代著名宫廷乐歌。其歌辞,为南北朝时期陈朝后主陈叔宝所作。其曲调,则由主管音乐的太常乐官采用清商乐歌中的江南吴歌旧曲,娓婉动听。其内容,则与 《玉树后庭花》、《黄鹂留》等歌曲相同,多为描写腐朽的宫廷生活。陈亡后,该乐歌仍作为主要的清商乐歌,用于隋、唐二朝的宫廷宴乐之中。又,唐代诗人张若虚作有同名长诗一首, 则与此乐歌无涉。

《春江花月夜》

女子独舞。1957年由北京舞蹈学校首演。编导:栗承廉。作曲:诸信恩。表演者:陈爱莲。该舞选用了同名古曲为舞蹈音乐,借助了唐代著名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意境,舞蹈动作全部采用中国古典舞风格的动律和姿态造型,以婀娜柔美的舞姿,细腻含蓄的情韵,表现了一位古代少女在春天的月夜,漫步于江边花丛中,触景生情,对自己美满幸福生活的憧憬。舞者身穿天蓝色衣裙,手持白色羽毛扇,用优美的舞蹈身段,通过“闻花”、“照影”(对着江水映照自己的身影)、“听鸟叫”、“学鸟飞翔”及“想像爱情的幸福”等情节,表现出舞蹈特定的环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此舞收入195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舞台艺术片《百凤朝阳》中。1962年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办时,陈爱莲参加表演的4个节目全部获得金质奖,其中有独舞《春江花月夜》、双人舞《蛇舞》,由她领舞的《弓舞》和集体舞《草笠舞》。《春江花月夜》这一作品,是20世纪50年代创作实践活动高峰期影响较大的代表作。由于该舞造型优美典雅,动作婀娜多姿且富有传统风韵,令人情思神往,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专业团体和业余爱好者纷纷竞学,曾在国内外许多地方演出。被确认为“20世纪中国舞蹈经典”之一。


《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乐曲

此曲原来是一首中国古代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夕阳箫歌》),1875年前即已流行民间。1925年,在上海大同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其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
《夕阳箫鼓》中的箫鼓原来是古代的一个乐种,是用排箫、笳和鼓等乐器演奏的,仿佛后来的吹打曲一样。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像一幅精细、清丽淡雅、色彩柔和的山水长卷工笔画,引人入胜。
此曲曾由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刘庄改编为木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

春江花月夜

民族管弦乐曲。原为琵琶大曲《夕阳箫鼓》(又名《浔阳夜月》)。最早见于1875年的手抄本。1925年改编为民乐合奏,并借用唐代乐府之题为现名。全曲共分10段,以优美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丰富巧妙的配器,描绘了夕阳西下、月夜春江、渔舟晚归的情境,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是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