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曲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曲领qǔlǐng❶圆领。施于内衣之上,外衣之下,以防内衣之领上拥颈。其状阔大而曲,故名。此领式始流行于汉,后发展成为圆领之外衣,亦称曲领。隋代七品以上朝服中单上的方心曲领,为上衣领内露出的内领。方二寸许,施之于颈领间,起压贴作用。唐宋职官公服,因袭古制,三品、五品、七品、九品以上皆曲领大袖。汉刘熙《释名·释衣服》:“曲领在内,所以禁中衣领上横壅颈,其状曲也。”史游《急就篇》:“袍襦表里曲领裙。”唐颜师古注:“著曲领者,所以禁中衣之领,恐其上拥颈也。其阔大而曲,因以名云。”《后汉书·东夷传》:“男女皆衣曲领。”《三国志·魏志·涉传》:“男女衣皆著曲领。”《晋书·舆服志》:“朱衣绛纱襮,皂缘白纱,其中衣白曲领。”隋代规定,七品以上着朝服时皆可用之,着常服时则不用。《隋书·礼仪志七》“曲领”:“七品以上有内单者则服之,从省服及八品以下皆无。”《宋史·舆服志五》:“凡朝服谓之具服,公服从省,今谓之常服……其制:曲领大袖,下施横襕,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 曲领古时凡穿礼衣, 必把中衣领子露出衣外。用在中衣外面的一种曲形领称作“曲领”。《释名》:“曲领在内,以中襟领上,横壅颈,其状曲也”。《急就篇》颜师古注;“着曲领者,所以禁中衣之领,恐其拥颈也。其状阔大而曲,因以名云”。曲领的结系法为向下交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