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曹雪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49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又字雪芹、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生父曹顒、父曹頫,三代四人连任江宁织造,深得康熙宠信,家世贵盛。雍正时,曹頫失宠获罪,产业籍没,家道衰落。他随父入京,一度在右翼宗学谋事,晚年居住西郊,贫病交加,曾靠卖画为生。多才多艺,能诗善文,通音乐,擅丹青,惜作品多已散佚,今人有《曹雪芹佚著浅探》。主要成就是创作长篇小说《红楼梦》(又名《石头记》)。该书前八十回在其生前便已有稿本传世,死后不久便有刻本刊行,通行者为程伟元、高鹗所刻《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据传后四十回系高鹗续补。 曹雪芹1715—1763Cao Xueqin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上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顒、曹頫,三代先后世袭江宁织造,成为显赫的官僚世家。曹家不仅是“百年望族”,也是“诗礼之家”。曹玺自幼深沉好学,富有才干。曹寅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主持纂辑了著名的《全唐诗》、和《佩文韵府》。雍正五年(1727),曹頫在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争斗中,被罢官抄家,从此曹家败落。次年,曹家由南京迁入北京。当时曹雪芹仅十三、四岁,封建王朝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家庭的兴衰,使他体察到封建专制政治的黑暗和罪恶,体验到贵族家庭的腐败和封建统治阶级的贪残和堕落。 曹雪芹1715—1763Caoxueqin清代文学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先世为汉人,祖籍河北省丰润县。晚明被编入满洲正白旗,受康熙皇帝宠遇,其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颙、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故雪芹幼年时过着优裕的贵族生活。雍正初年,其父曹頫因诸皇子谋嗣之争受牵连,被革职抄家。雍正六年(1728),雪芹随家迁居北京,数年后,家产再次被查抄,从此家道日衰,一蹶不振。曹雪芹成年时代,生活已十分穷困潦倒。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雪芹为人傲岸清高,性格豪放,嗜酒健谈。由于一生经历了家庭极盛而衰的急剧转变,对封建社会末期的黑暗、罪恶现实有较深刻的认识,也看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凶残,同时,由于晚年生活于西郊农村,有机会了解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在此基础上,于乾隆九年(1744)前后,开始创作《红楼梦》,他披阅10载,增删5次,完成了此书前80回,后因爱子夭折,感伤成疾而卒。未及将此书写完,后40回为高鹗所续。《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古典小说,是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的写照。《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盛衰历史,从而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趋势,作品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对被奴役的青年男女表示了同情,相反,对腐朽的寄生者则加以无情的鞭笞和讽刺。另一方面,作品中也表现出曹雪芹对已往贵族生活的留恋和颓废避世的人生哲学。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尽管如此,《红楼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仍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创作与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雪芹约1715~1764清代著名文学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曹雪芹的籍贯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东北辽阳人,一种说法是河北丰润人。曹雪芹出身于富贵世家。其祖父曹寅一代是曹家的全盛时代,康熙6次南巡,有5次都以曹家的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可见当时曹家权势的显赫以及和康熙关系之密切。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13岁以前,曹雪芹在南京过了一段锦衣玉食的日子。13岁后迁居北京,由于父亲曹頫被免职,家被抄,家道突然衰败。曹雪芹迁居北京后,先在一所贵族子弟学校里当舍夫,相当于杂役。晚年,搬到北京西郊的一个小山村里过着贫穷的生活。曹雪芹从宫廷贵族下降到贫穷困顿的不平常经历,使他对社会上种种黑暗和罪恶的认识比别人更全面、更深刻,对封建阶级没落命运的感受比别人更深切,同时也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广阔的社会现实,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原题名《石头记》,只写了80回,曹雪芹就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了。曹雪芹善写诗,但除《红楼梦》里给我们留下的诗词外,现保存的诗只有两句。曹雪芹还善于绘画,并颇见功力,但所有的画均已亡佚。 曹雪芹约1724或1715—约1764清文学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居士。汉军正白旗人,先世降清后为内务府包衣(奴仆),后受康熙帝宠遇。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颙、曹頫三代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显赫一时。他生活优裕,能诗善画,学识广博,艺术素养深厚。雍正初,曹頫因诸皇子谋嗣之争受牵连,获罪落职,家被查抄,势遂败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穷困生活。又因爱子早殇,伤痛过度,贫病而卒,年尚不及50。他一生经历了曹氏盛极而衰的急剧转变,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有深刻的认识,对其自身阶级没落的命运有深切的感受,后期又有机会接触下层人民,这对他创作长篇小说《红楼梦》(初名《石头记》)有极大帮助。该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出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必然崩溃的趋势,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伟大作品。当时即被视为珍品,广泛流传,有“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之说,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和深远。书曾增删5次,因曹雪芹早逝而未成,今流行本120回,一般认为后40回为高鹗所续。又工诗善画,但作品流传极少。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自曾祖起三代作官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下,其家受到重大打击,家父免职,产业被抄,后随家迁至北京。他早年经历了一段封建大官僚的繁华生活,后因家道衰落趋于贫困,他深感世态炎凉,从而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曹以十年时间从事《石头记》(即《红楼梦》)的创作,书中对一个封建贵族家庭兴衰的描写,对黑暗腐败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批判,但也反映出作者的某些幻想和悲观情绪。据说先后增删五次。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未能完稿,前80回为他的手稿,后40回为他人所续。1762年幼子夭亡,他由于过分悲痛,卧床不起,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终因贫病无医而逝。曹也是一个诗人和画家。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 曹雪芹油画,宋惠民作于1984年。此画为曹雪芹肖像画。曹雪芹坐在大岩石上,面颊清癯,嘴角紧闭,目光坚毅,表现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对黑暗社会的愤懑不平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人物用力捏弯树枝的右手及身旁的书、笔、砚,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起到衬托作用,使观者联想到曹雪芹的不朽名著《红楼梦》。作者有意安排的深秋季节和将人物处理在乱岩杂石的环境之中,暗示着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和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用笔舒放,面部刻画细腻,人物形象突出醒目。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牌奖。中国美术馆收藏。 曹雪芹曹雪芹 (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清代伟大的小说家。祖籍河北省丰润县,一说其远祖为襄平 (今辽宁省辽阳市) 人。曹雪芹先世本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隶属满洲正白旗,为内务府 “包衣”(即满洲贵族的家奴)。曹家不仅是一个赫赫扬扬的贵族世家,而且还是一个书香门第。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又工诗词,善书法,著名的 《全唐诗》 就是由他主持刊印的,此外尚著有《栋亭诗抄》、《词抄》 等书。他和当时的一些文士名流如施闰章、朱彝尊、赵执信、洪升等均有交往。在这种生活环境中,曹雪芹从小受到古代文化的熏陶,培养了浓厚的文学兴趣和较高的文学素养。曹雪芹少年时代曾经历过一段豪门贵族的生活。雍正五年 (1727) 其父获罪革职,后来产业被查抄,全家由南方迁回北京。据张书才 《新发现的曹頫获罪档案史料考析》 说,曹頫是因为自江宁解送织物进京时骚扰驿站,苛索银两,被山东巡抚塞楞额参奏,加上亏空帑项、暗中转移家产等罪而被免职、查封家产的。1728年此案审理完毕后,定拟曹頫赔偿银两,枷号催追。曹頫在江宁及北京的家产、奴仆都奉旨赏给新任江宁织造隋赫德。1735年乾隆皇帝继位后曾对曹頫所欠款实行宽免。(详见《历史档案》1985年第二期)关于曹雪芹的生平事迹,留传极少。从其生前好友敦诚、敦敏、张宜泉等的诗集及其他人的零星记载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善谈吐、尚风雅、性格耿介、愤世嫉俗的人。“接篱倒著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 (敦诚《寄怀曹雪芹》)、“步兵白眼向人斜” (敦诚《赠曹雪芹》)、“一醉酕醄白眼斜” (敦敏《赠芹圃》)等都是他傲岸性格的真实写照。曹雪芹是一个有多方面艺术修养和艺术才能的作家,他不仅擅长写小说,而且善画能诗。它的诗风新奇,效法李贺又破其藩篱。其友敦诚在 《寄怀曹雪芹》 诗中称赞说: “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见《四松堂集》卷一)家境破落后,曹雪芹曾一度在宗学 (皇族学校) 担任过职务,后流落西郊,靠朋友接济和卖画度日,过着 “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 的生活。尽管生活困顿,曹雪芹既不消沉颓废,也不奴颜婢膝。“羹调未羡青莲宠,苑召难忘立本羞”,(张宜泉《题芹溪居士》)他甚至拒绝皇家画院的招聘。曹雪芹的 《红楼梦》 大约就是贫居西郊的时候开始写作的,为写好这部书,他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真是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由于贫病交迫,加上唯一爱子的夭折,曹雪芹感伤成疾,竟在一个除夕的夜晚 “泪尽而逝”了,以至连他的巨著 《红楼梦》 (题名《石头记》),都没来得及写完,基本定稿的只有八十回,后面部分的稿本来不及整理而散失。这部小说开始只有少数友朋间传阅,知之者甚少,在他逝世后才以抄本形式流传开来。直至乾隆五十六年和乾隆五十七年,程伟元将它与高鹗所续的四十回合在一起,两次以活字印行出版,全书一百二十回,书名也由 《石头记》 改为《红楼梦》,从此流传更广,人人谈论。《红楼梦》 是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之作,它不仅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欢迎,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誉。 曹雪芹?—1763或1764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满族正白旗人。清代小说家。是18世纪中叶我国文学宝库中伟大文学作品《红楼梦》的作者。出身于书香门第,自曾祖起,世居南京,以织造世家而闻名于当时贵族社会。二十岁时,他在诗歌方面已颇有造诣,且能写、能画,精于音律,擅舞剑,性格放达不羁,气度过人。他因经历了一个家道由盛至衰的过程,因此对社会体验颇深。晚年退居北京西郊一处荒凉凄寂的山村,在这里,他“披阅五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地写作了辉煌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内容以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为背景,通过贾家衰败历史的描写,并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和各种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社会进行了剖析和批判,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现实主义的杰作,但他未成全书而卒。今传本共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为高鹗续。 曹雪芹1724—1764名霑,字梦阮。内务府正白旗汉军包衣人。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曹顺,三代任江宁织造,家势显赫。自幼生活优裕。雍正五年 (1727),父被革职,家产籍没。次年,随父母自南京迁居北京。乾隆初年,曹家再遭打击,家势败落。雪芹迁往北京西郊,生活穷愁潦倒,瓮牖绳床,举家食粥,常靠卖画为生。年未50而卒。雪芹具有深厚文化修养与卓越艺术才能。在贫病交迫之中,历10载艰辛,写出文学巨著《红楼梦》一书。 曹雪芹约1715~约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为其号,又号芹溪、芹圃。祖籍河北丰润(一说辽阳)。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正白旗内务府籍。本人生于南京。从曾祖起,三代承袭江宁织造,祖父曹寅尤得信用,家势贵盛当时。后因父失宠获罪,产业籍没,家道衰落,随父移居北京。晚年居于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性狷傲,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以小说著称。所著《红楼梦》(原名《石头记》) 自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凝血,为中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惜未及完成而卒。今传百二十回本,后四十回传为高鹗续作。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祖籍河北丰润县(一说辽宁辽阳)。先世本是汉人,后入满洲正白旗,为内务府“包衣”(即满洲贵族的家奴)。约生于1715年。曾祖、祖父、父亲三代连任江宁织造达六七十年,深得康熙信任。曹雪芹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一个既是豪门贵族、又是书香门第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雍正五年(1727),其父获罪革职,家产被抄。此后流落北京西郊,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生活。此间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了《红楼梦》(原题名《石头记》)的前80回。因贫病无医,加之爱子夭折,终于1763年2月12日(除夕夜)“泪尽而逝”。今传120回本《红楼梦》的后40回由高鹗所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