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杀身成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杀身成仁Shashenchengren孔子提倡的一种自我牺牲精神。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宋朱熹注:“志士,有志之士。仁人,则成德之人也。理刍死求求,则于其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当死而死,则心安而理全矣”。意思是,人生必有死,死固然可惜,不应无故伤残生命,但仁义比生命更重要。当生命与仁义不可并存时,有志节和有道德的人,宁可牺牲生命,也要保全仁义。孟子继承此说,提出:“舍生取义”的思想。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杀身成仁儒家倡导的为“仁”献身的精神。语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认为“仁”是比生命更为可贵的东西,为实现“仁”的理想,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 杀身成仁儒家确认的最可贵的品德之一。《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为了仁的理想宁可牺牲生命。后用以指为实现理想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杀身成仁孔子提出的道德命题。意谓为了恪守最高道德准则而不惜牺牲生命。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认为,人生必有死,死固然可惜,不应无故残生伤命,但“仁”比生命更重要。当二者不可并存时,就应不避杀身而成就仁。孟子继承此说,提出“舍生取义”。这种思想,强调道德价值高于自然生命,对后世影响深远。后泛指为正义事业而不惜牺牲生命。《东周列国志》一○一回:“然大丈夫杀身成仁,视死如归,功在当时,名垂后世,何不可愿之有哉?”《后汉书·班彪传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唐刘知几《史通·人物》:“斯并命代大才,挺生杰出,或陈力就列,切冠一时;或杀身成仁,声闻四海。”《旧唐书·忠义传上》:“有若仲由之结缨,鉏麑之触树,纪信之蹈火,豫让之斩衣,此所谓杀身成仁,临难不苟者也。”宋苏轼《乞将章疏付有司札事》:“夫君子之所重者,名节也,故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可杀不可辱之语。”清姚莹《再与方植之书》:“古有毁家纾难,杀身成仁者,彼独非丈夫耶?”亦作“杀身成义”。《北史·崔鉴等传论》:“杀身成义,临难如归,非大丈夫亦何能若此矣。” 杀身成仁儒家人格的理想境界。语见《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成就仁德,宁可舍弃生命。这一口号,在历代为理想、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的人们中,曾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