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林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69 林纾1852—1924

近代翻译家、文学家。诗文兼长。其文宗法桐城派,善作传记,但行文并不拘于桐城“义法”,而能有所突破,较为生动,且常带感情,时杂诙谐,不像桐城派古文那般枯淡。其诗属宋诗派,格调醇正,但较为畅达。早期能向民间通俗文学学习,作《闽中新乐府》,宣传维新思想。晚年趋于守旧。另有传奇、笔记、自著小说等作品,反映出多方面的文学创作才能。著有《畏庐文集》、《畏庐续集》、《畏庐三集》、《畏庐笔记》、《畏庐诗存》、《春觉斋论文》等。


054 林纾1852—1924

文学家、翻译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光绪举人,考进士不中。早年参加过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庐刊行。这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接着他受商务印书馆之邀专译欧美小说,先后有译品180余种。介绍有美国、英国、法国、希腊、德国、日本、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的作品。林纾译得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有《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等20种,其次为英国柯南道尔,有《歇洛克奇案开场》等7种。林译小说中的世界名著有:俄国托尔斯泰的《现身说法》等6种,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等5种,莎士比亚的《凯撒有遗事》等4种,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3种,美国欧文的《拊掌录》等3种,希腊伊索的《伊索寓言》,挪威易卜生的《梅孽》,瑞士威斯的《鹯巢记》,西班牙塞万提斯的 《魔侠传》,英国笛福的 《鲁滨孙飘流记》,菲尔丁的《洞冥记》,斯威夫特的《海外轩渠录》,斯蒂文森的《新天方夜谭》,里德的《吟边燕语》,安东尼·霍普的 《西奴林娜小传》,美国斯托夫人的 《黑奴吁天录》,法国巴尔扎克的《哀吹录》,雨果的《双雄义死录》,日本德富健次郎的《不如归》等。林纾不懂外文,选择原文之权执于口译者之手。林译小说的译笔有其独到之处。如所译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保留了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林纾译书的速度是他引以自豪的。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林纾近30年的翻译生涯,以1913年译完《离恨天》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林译大多译笔鲜明醒目,后期笔力退步,译文色彩趋于枯暗,令读者厌倦。即使如此,林纾仍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对近代文学颇具影响。辛亥革命后思想保守,以遗老自居,撰小说《妖梦》、《荆生》,攻击新文化运动。能诗画。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等。

林纾1852—1924Lin Shu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等,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早年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1882年中举,任教于京师大学堂。参加过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主张维新,忠于清帝。晚年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翻译、卖文、卖画为生。一生有文、有诗、有小说、传奇、笔记及古文字研究著作传世。其中以“林译小说”最为著名。自1897年与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开始,他先后译有美、英、法、俄、希腊、德、日、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等国的作品共180余种,其中40多种为世界名作,以此打开了中国读者的眼界。林纾不懂外文,译书借助他人口译,然后用流畅的古文写出。译作多能保有原文情调,有些更胜一筹。除翻译小说外,他还有自著小说《京华碧血录》、《巾帼阳秋》等。散文、诗歌编入《畏庐文集》、《畏庐诗存》。

林纾1852—1924Linshu

中国近代著名小说翻译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补柳翁、践卓翁、长安卖画翁。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林纾幼年孤苦,但求知欲旺盛,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中举人。考进士不中。曾任教于北京五城中学、北京大学、正志学校。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林纾多才多艺,有多方面的成就。他工古文,以桐城派自居,对于诗歌戏曲,亦多成功。所著古文有《畏庐文集》、《续集》、《三集》等;诗歌有《闽中新乐府》、《畏庐诗存》等; 自著小说有 《金陵秋》、《冤海灵光》、《巾帼阳秋》、《京华碧血录》 等; 传奇有 《天妃庙》、《合浦珠》、《蜀鹃啼》等; 笔记有 《技击余闻》、《畏庐琐记》、《畏庐漫录》等;还有古文研究著作《春觉斋论文》、《韩柳文研究法》以及《左孟庄骚精华录》、《左传撷华》等。但林纾的主要成就,还在他的“林译小说”。林纾依靠他人口述, 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70余种,计279册,大约上千万字。流传至今的名著《唐吉诃德》、《大卫·科波菲尔》、《鲁滨逊漂流记》、《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书的第一个中译本,均出自林纾之手。商务印书馆曾出版整套 《林纾小说丛书》。林译小说有其特色和成功之处。他运用散文笔法翻译,文笔流畅,语言优美。在20世纪初期他的译作曾风行全国,轰动一时,产生很大影响。林纾晚年极力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 是守旧派之一。

林纾1852—1924

近代文学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号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光绪举人,任教于京师大学堂,桐城派末期代表作家。晚年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其散文流丽清通,清末古文中堪称佳作。他不通外语,依靠他人口述,用文言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70余种,其中不少为世界名著,译笔流畅,当时影响颇大。又能诗画。著作甚丰,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小说、笔记、传奇多种。

林纾1852—1924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号冷红生、补柳翁,辛亥后改号蠡叟、践卓翁,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北京任中学国文教员时所作的古文,被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推重,而任北京大学讲席。他早年就学识渊博,并有一定的进步思想。后来思想逐渐保守,最终转向忠清保皇,反对新文化运动。他非常推重桐城派古文。而他的古文比之桐城派更多生动诙谐。他以翻译小说最早、最著名,对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功绩颇大。他不懂外文,由别人口述,他翻译成古文,译述很快,基本上述毕译就。译著的神韵大多能保持原文,风格依旧,表达很贴切。他不光把外国小说艺术技巧介绍到中国,还把自己的爱国热诚,通过译著表现出来,并凭借自身的文化素养,用此来弥补原作。因而其译著影响很广。著名的有法国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英国狄更斯的《快肉余生述》、莎士比亚的《凯撒遗事》、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哈葛德的《迦茵小传》、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等等。译著颇丰,有一百七十余种。他的其它创作有诗、文、传奇、笔记和古文研究论著多种传世,晚年还致力于美术创作。

林纾1852—1924

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福建闽县人,近代文学家、翻译家。著有《畏庐文集》、《续集》、《诗存》、《笔记》、《春觉斋论文》和《韩柳文研究法》等。林纾是晚清宗唐宋的代表之一,尊儒重道、远崇韩、柳,近推姚鼐、曾国藩。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意境”“义法”,曾谓“意境者,文之母也。一切奇正之格,皆出于是闻,不讲意境,是自塞其途,终身于讲道之日矣。”(《春觉斋论文》)这就是在创作上要求写出有具体内容和真实情感的作品,把它看成最根本的,这是可取的。同时在形式上注重表达的技巧。他的“义法论”既继承了桐城派的理论,又借鉴外国文化之某些特长,用之于评述一些名著,也颇具启迪意义。林纾是旧道德旧文学的积极维护者,在“五四”时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中,他完全站在旧营垒一边,对当时提倡的白话文极尽攻击侮蔑之能手,谓之“都下引车卖浆者流所操之语”(《与蔡子民书》),这也反映出他思想的保守和落后。

林纾1852~1924

近代小说翻译家、文学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晚号践卓翁。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光绪八年举人,任京师大学堂教习。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等。早年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赞成变法维新。晚年以清室遗老自居,反对新文化运动,成为守旧派人物。曾依靠他人口述,用古文翻译《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述》等欧美小说一百七十一部,译笔流畅,风行当时,客观上打开了通向西方文学之门,对当时文学改良运动起有一定作用。也能诗文,并从事过小说、戏剧创作。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3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