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柳宗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01 柳宗元唐文学家、思想家。著有《河东先生集》。主张儒、释、道三教调和。认为万物由元气产生,元气是客观存在,否认在元气之上还有最高主宰,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天人不各不相遇”。批评因果报应思想,反对神学迷信,“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神”(《非国语·神降于莘》)。他同情人民,帮助解放奴婢,主张以仁义为国家之政纲,认为四维(礼、义、廉、耻)和“道、德、礼、信”都是仁义的不同表现;圣人能使经、权与仁、智统一。提出尊贵不应依靠门户等第,而是看其是否具有“仁义忠信”的品德,把《左传》的 “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视为“六逆”谬论。认为立嗣用臣应以贤愚为标准,不应以贵贱、远近、新旧为标准。对教育主张博学,认为学习和著文不能轻心、怠心、昏气和矜气,要“奥而明、通而节、清而重”。他赞扬韩愈居显位,不顾俗流,抗颜为师的行为。 097 柳宗元唐文学家、政论家、哲学家。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和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接近少数民族,颇著政绩,又称柳柳州。曾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驳斥天能赏功罚过的天命论;写作《捕蛇者说》、《三戒》、《蝂传》、《永州铁炉步志》等文,抒发政治见解。有《河东先生集》。 061 柳宗元认为“元气”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曶黑晰眇,往来屯屯;庞昧革化,惟元气存。”否认在“元气”之上有最高的主宰,提出“天地,大果蓏也;元气,大痈痔也;阴阳,大草木也:其乌能赏功而罚祸乎?功者自功,祸者自祸”。主张天人不相预,“生殖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悖乱,皆人也。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预,而凶丰理(治)乱出焉”。提出宇宙无限的问题,“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乎其中,或会或离,其吸或吹,如轮如机。”批判宗教迷信,认为“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并提出“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神”的命题。主张人类社会历史的发生发展,“非圣人之意也,势也”本身有其客观趋势,并且觉察到历史的客观趋势与参加历史活动的个别人物的主观愿望之间存在着矛盾。肯定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反对“与三代比隆”的倒退思想。但认为只有圣人才能使经、权与仁、智统一,掌握社会的发展。主张佛、儒、道调和,认为三家“皆有以佐世”, 皆可 “咸伸其所长, 而黜其奇”。 073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九年(793)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调蓝田尉,拜监察御史。他和刘禹锡等人参加了王叔文集团革新政治的活动。革新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为柳州刺史,政绩颇著,卒于任所。世称柳柳州或柳河东。柳宗元之思想有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倾向,《天说》、《天对》等均为重要的唯物主义文献。他和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强调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及写作的严谨态度。散文同韩愈齐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山水游记尤脍炙人口,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永州八记》文笔清新秀美,极富诗情画意。寓言散文如《三戒》、《捕蛇者说》等也精警过人。亦能诗。其诗大都抒写贬谪生活和对山水景物的欣赏或寄托,时时流露出愤懑情绪。诗的语言峻洁,澄澈明净,善于从幽峭掩抑的意境中,表现沉着深挚的感情,诗风同韦应物相近。撰有 《柳河东集》。 柳宗元773—819Liu Zongyuan唐代散文家,诗人,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县)人,世称“柳河东”,出身仕宦家庭,少聪颖,20岁中进士,参加二王集团,进行“永贞革新”。半年后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迁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47岁时,病逝于柳州任上。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遭贬后,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上。他的哲学、历史、政治论文,立意深刻,见解独到,达到了很高的思想水平。文学上,他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永州所作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这组游记,既生动如画地展现了永州的一幅幅胜景,又将自己的不平遭遇和思想感情融于其中,借被遗弃于荒山野岭的美好风物来比喻自己怀才遭绌的身世命运,倾诉满腔的抑郁之情。文笔峭拔峻清,意境清邃奇丽,语言精巧传神,写景状物,跃然纸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古代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柳宗元的寓言创作也很有独创性,名作如《三戒》、《罴说》、《蝜蝂传》等,它们形式短小,语言精练,用笔含蓄,富有生活气息。柳宗元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将寓言写成独立的文学作品的作家。柳宗元的史传文在继承《史记》、《汉书》的传统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他将笔触伸向那些一向不入正史的下层小人物,写了《梓人传》、《种树郭橐驼传》、《宋清传》、《捕蛇者说》等优秀作品,为小人物立传。而在《段太尉逸事状》中,他则以鲜明的爱憎感情、生气淋漓的笔触,勾划出段秀实的生动形象,显露出他高超的史家才能。柳宗元骚体赋也很有特色,在《惩咎赋》、《囚山赋》、《吊屈原文》、《骂尸虫文》、《宥蝮蛇文》、《憎王孙文》等赋中,他借用楚骚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抒发了满腔郁懑。柳宗元的诗歌,继承陶渊明的传统,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风格清丽,造语精妙,意境幽邃,雅淡味深,其中《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江雪》、《渔翁》等是历来传诵的名篇。有《柳河东集》,《全唐诗》录其诗为四卷。 柳宗元773—819Liuzongyuan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故又称为柳河东。贞元年间(785—805)考取进士,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死于柳州。这一经历使他能深入社会,了解人民疾苦,对当时政治的黑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以自己的散文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痛苦,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他将先秦诸子的寓言片段发展成一种独特的讽刺文学。他善于描绘山水景物。其散文语言形象生动,笔锋犀利,论理透彻,又不乏含蓄精密。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哲学思想上,柳宗元是具有唯物主义观点的思想家。在《天说篇》中指出天地并不能对人赏功罚过。在《封建论》中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圣人的意志决定的。但他对佛教又表现出妥协性。著有《河东先生集》45卷。 柳宗元773—819Liuzongyuan唐代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少时天资聪颖,乃长,为文卓绝精致。贞元九年中进士,先后任校书郎、蓝田尉、监察御史等职。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发起“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后迁柳州刺史,卒于柳州任内,故又称柳柳州。其哲学思想认为“元气”是物质的客观存在,否认“元气”之上还有更高的主宰, 反对 “天命观”及帝王 “受命于天”。指出宇宙万物皆生于气,天地亦同于草木,并无意志,不能“赏功而罚祸”,生植与灾荒是自然现象,与社会人事的存亡得失无关。社会治乱是人事,而非神事。其学术思想出入百家,不拘守一家之言,以儒家为正宗,兼容并纳诸子百家,主张儒、释、道三教调合。其德育思想认为教育必须符合“生人之意”,要着眼于研究和解决现实中的人事,为学求知的目的在于“明道”、“行道”,“道”指以人事为主的“人道”,要做一个具有“生人之意”的志趣和节操,能济世安民的君子,当立圣人之志。高尚的志趣,笃行伟大理想的行为,不是天生的,不是靠门资地位得来的,而是后天的教育和个人努力的结果。要在道德、学问、文章方面有所长进,不能离开圣人之书,必以学习《五经》为本,参之以诸子百家之言。君子要时刻注意自我道德修养,任何情况下都应当坚守节操。无论做人还是治学,都必须谦虚谨慎,知之不足,方能长进。在“行道”处世中,既要尊重规律,坚持原则,又要考虑方法,有灵活性,不能墨守成规,“经非权则泥,权非经悖”(《柳河东集》卷三)即单讲任何一方,都做不好事情。较早地注意到德育方法问题。其次教育儿童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即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施教,使其自然成长,既不能揠苗助长,又不能弃而不耕其苗。重视师道及其教育作用,强调师道不可废,反对当时存在的“耻于相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在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河东先生集》四十五卷,《河东先生外集》上、下两卷,《补遗》一卷。 柳宗元773—819Liuzongyuan唐代著名文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 (今山西省永济县), 世称柳河东。祖上已迁至长安万年县(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柳宗元精敏绝伦, 出入经史百子。贞元九年(793)进士。历任集贤殿正字、监察御史里行。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任礼部员外郎,协同王叔文等人推行革新措施。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柳宗元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诗文兼善,而文成就尤高。他坚持文以明道,强调文学作品要有“辞令褒贬,导扬讽谕”的作用,重视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强调作家应有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他以其杰出的文学活动和文学成就,成为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与韩愈齐名,并称 “韩柳”。其散文众体兼备, 内容充实,技艺精湛。议论文在其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天说》、《封建论》等为其代表作,这些文章内容深刻,观点鲜明,论证有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风格雄深峻洁。其传记文承 《史记》传统而有所发展, 《段太尉逸事状》、《种树郭橐驼传》等为代表作。其作品中主人公多为社会下层人物或正直官吏,作者极善选取典型材料,将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来展示其思想、性格和命运。同时,他又大胆突破史传之文的成法,在真人真事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虚构和夸张, 带有明显的寓言或小说色彩,大大增加了传记文的文学性。柳宗元是寓言文学的完成者,其作品虽不太多,但内容丰富,特色独具。《三戒》、《蝜蝂传》等为代表作。柳宗元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来讽刺、抨击丑恶的社会现实,把高度的哲理性和强烈的政治性结合起来,构思精巧,情节曲折,描绘精彩,形象生动,语言峻洁,笔锋犀利,表现了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形成了严峻沉郁的风格。山水游记是柳宗元取得独特成就的一个领域,他被称为“游记之祖”。“永州八记”和《游黄溪记》等为代表作。这些游记描写精彩,形神毕肖地再现了山水景色的自然美;作者不仅在景中融进自己的主观感情,而且以山水自喻, 用山水景物的特点来表现自己的品格;文中又多插入形象化;其语言骈散相间,多用短语,比喻新颖、华美而不浮靡。其游记浓富诗情画意,风格清峻自然,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外,柳宗元的赋作亦有名篇。其集中还有一些骈体文,无甚特色。柳宗元又是中唐一位优秀的诗人,今存诗140余首,多写于被贬永州之后,内容多表现自己的政治见解,抒写自己被贬后的悲愤抑郁情怀,如《哭吕衡州》、《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等。其山水诗如《渔翁》、《江雪》等,特点近于其游记,清朗疏淡,明显受陶、谢、王、孟的影响,苏轼称其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可谓中肯之论。有 《柳河东集》传世。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21岁中进士,31岁为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革新。因遭宦官和旧官僚反对,不久失败,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10年后改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死于任上,年47岁。他关心民众,政绩卓著,死后人民修庙立碑纪念他。 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兰田尉,后升监察御史。参与王叔文等人的革新运动,擢礼部员外郎。叔文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元和十年(815),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后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峭拔矫健,谨严简洁,独具风格。其传记文多取材下层市井小民,《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童区寄传》均为名篇;山水游记有“精裁密致,璨若珠贝”之誉,《永州八记》写得高洁幽邃,凄清冷峭,自身寂寞之情与悲愤之感融透其间;《三戒》等寓言作品,篇幅短小,寓意深远。又工诗,多山水之作,风格清峭。又有《天说》、《天对》等哲学论著,以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天命论和各种迷信,犀利有力。他对后世文学影响颇大。有《柳河东集》。参见“哲学”、“法学”中的“柳宗元”。 柳宗元曾任监察御史。在法律上,1.认为法是人类纷争的产物,并非受命于天,也不是君主意志所决定的;2.主张赏罚分明,科刑必须适当;应当“原本定罪,穷理辨刑”,反复核实案情;3.适用刑礼标准须一致,不能既判死刑又予褒扬;赏罚应及时,不能“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参见“文学”中的“柳宗元”。 柳宗元唐文学家、哲学家。哲学上主元气说,否认元气之上另有他物。主张天人不相预,批判世俗迷信思想。认为“力不足者取乎神”,揭示神学观念的社会根源。认为社会之发展非圣人之意,有其客观必然性。另主张儒、道、佛三教调和。参见“文学”中的“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793)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不久,调蓝田县尉,迁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与刘禹锡等人积极参与永贞革新,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为州司马的共八人,世称“八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奉召至京,复出为柳州刺史以终,世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一生,胸怀大志,积极进取,注重实用,反对空谈。主张内抑宦官,外制藩镇,惩办贪官,进用贤臣。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认为宇宙最初“惟元气存”,否定“元气”之上还有造物之神,反对因果报应说。文学上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主张文道合一,强调文学社会功用,要求文章为现实服务,反对言之无物。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使散文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所作传记散文,直接取材于生活,仗义直言,揭露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如《段太尉逸事状》等。而《梓人传》、《捕蛇者说》等又以极大的同情,描写下层社会中人们的不幸。寓言文篇幅短小,笔锋犀利,寓意深远,代表作有《三戒》、《罴说》等。最能代表其散文成就的是山水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他常常在景物描写中,寄托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对现实的不满。语言简练,文笔秀美,极富诗情画意,对后世游记散文产生深刻影响,也为古代游记文学奠定了基础。其论说文长于分析,严谨细密。代表作《封建论》被后人誉为“千古绝作”。哲学论文如《天说》,表达了朴素的唯物史观,是我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有《河东先生集》45卷传世。 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域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自幼好佛与儒。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和刘禹锡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接近少数民族,改革土俗陋习,颇著政绩。又称柳柳州。他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哲学上,认为世界万物由“元气”产生,否认在“元气”之上还有最高的主宰。提出“天地,大果蓏也;元气大痈痔也;阴阳,大草木也;其乌能赏功而罚祸乎?功者自功,祸者自祸”(《天说》)。主张天人不相预,“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悖乱,皆人也。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预,而凶丰理乱出焉”(《答刘禹锡天论书》)。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迷信思想,相信“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贞符》),并探究了神学产生的根源,“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神”(《非国语·神降于莘》)。在社会历史观上,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封建论》)。远古社会,人类为食物“聚而为群”,“争而不已”,由是“有兵有德”,形成“自天子至于里胥”的分封制,批判了试图恢复“分封制”,“与三代比隆”的倒退思想。主张儒、佛、道三教调和,认为“浮屠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送僧浩初序》);“余观老子,亦孔氏之异流也,不得以相抗”,三家“皆有以佐世”,都可以“咸伸其所长,而黜其奇邪”(《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柳宗元还提出了“吏为民役”的官吏道德思想。他说:“夫为吏者,民役也”(《送宁国范明府诗序》),“非以役民而己也”(《送薛存义序》)。他把官吏喻作民众的“牛”,应吃苦耐劳,努力为民“拉车”(“服箱以走”)、“耕地”(“日耕百亩”),而不要“不耕不驾,藿蕉(即草料)自与,腾踏康庄,出入轻举”(《牛赋》)。著作有《河东先生集》。 《柳宗元》美国“特怀恩世界作家丛书”之一种。它是集体编写的一本书。1970年春,美国著名学者柳无忌在印第安纳大学举办中国文学研讨班。来自西德波恩大学的倪豪士,向研讨班提交了一篇论述柳宗元写景散文的文章。它引起班内其他成员的兴趣,于是组成了一个“柳宗元传记”写作组。参加者有“倪豪士、蔡涵墨、威廉·布鲁斯·克劳福德(WilliamBruce Crawford)、简·W·沃尔斯(JanW.Walls)和劳埃德·奈伯兹(LloydNeighbors)。他们分工合作,最后由柳无忌抚平,统一行文风格。他们的工作,也得到了“丛书”负责人之一威廉·舒尔茨(William Schultz)的支持。他担当本书的责任编辑。本书于1973年在纽约出版。 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柳宗元的文学主张和美学思想,与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他继承王充的朴素唯物观点,认为宇宙是无限的,物质性的“元气”是宇宙的本元。物质世界的变化,是阴阳二气运动的结果,人事祸福社会兴衰,与自然界没有对应关系。这使他的文学主张和美学思想更带有进步的倾向。柳宗元在文学与社会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文以明道”的美学主张。《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又说:“圣人之言,期以明道。”“要之,之道而已耳。道之及,及乎物而已耳。”结合他的《守道论》一文看,他所说的“道”,是可以“辅时及物”的道,指可以使国家强盛,对人民切实有用的某种社会自然规律,并不仅指停留在纸面上的儒道,这种看法,与其他古文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早有奇名,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贞元二十一年(805)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擢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贬永州司马,10年后迁柳州刺史,政绩卓著,病卒柳州任上,柳宗元同韩愈一起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他在散文理论方面,主张“文者以明道”,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同时又重视艺术形式的作用,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他推崇先秦两汉之文,代表了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他以进步的文学理论和丰富的创作实践,对唐代古文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列为“唐宋八大家”。柳宗元的散文大致可分为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五类,尤以寓言、山水游记和短篇传记最有特色。他的论说文文笔犀利,论证精确;寓言散文继承先秦诸子善用寓言故事作比喻的传统,抨击社会丑恶现实,短小警策,幽默含蓄;传记文或写英勇正直的上层人物,或取材于市井小说,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进步的思想性;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萃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而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遂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骚赋也是柳文有特色的部分。他的散文同韩愈文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柳宗元亦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河东先生集》。 柳宗元柳宗元773—819中唐散文家、诗人、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 (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 人。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九年 (793) 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迁监察御史里行。曾参与翰林学士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任礼部员外郎。因革新失败而贬为永州司马。九年后赦还,改任柳州刺史,颇著政绩,殁于任所,世称“柳柳州”。与韩愈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散文以山水游记最为著名。《永州八记》玲珑剔透,富有诗情画意,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抑郁之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将他和韩愈并列,尊称“韩柳”。寓言、传记、杂文等创作也很突出,代表作有 《捕蛇者说》、《三戒》、《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其诗大多描写贬谪生活和对山水的流连,寄托自己的愤懑情绪,如《江雪》、《渔翁》等,为传诵名篇。哲学上有《天说》、《天论》等论著,为古代唯物主义的重要文献。有《柳河东集》。 柳宗元柳宗元 (773—819),唐代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于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晚年被贬充柳州刺史,又有柳柳州之称。生于唐大历八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贞元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等职。曾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及其所进行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力图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唐王朝的统治。在法律思想上,他也提出了不少具有革新精神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顺宗贞元二十一年 (805),以参与“永贞革新”,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九年,奋力笔耕,其重大代表作均成于此时。寓言如《黔之驴》、《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世所谓“三戒”; 传记散文如《捕蛇者说》、《河间传》、《宋清传》等; 诗作如《南涧中题》、《溪居》、《秋晓经南谷荒村》等; 另有自《始得西山宴游记》至《小石城山记》等八篇,号称“永州八记”,俱为不朽名篇。哲学论文《天说》,亦在永州时所作。宪宗元和十年(815) 二月,被召赴京师。旋又贬柳州刺史。今永州有柳子庙。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道蒲州解县 (今山西省永济县),世称柳河东。德宗时举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集贤殿正字,调京兆蓝田县尉,擢监察御史里行。顺宗立,超拜礼部员外郎,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宪宗即位,贬邵州刺史,未至,道贬永州司马; 十年后召还,授柳州刺史,逝于其任,故又称柳柳州。在文学上,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他提出 “文以明道” 的原则,强调文学必须立足现实,以阐明正确的政治指导思想为宗旨,从理论上为古文运动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柳宗元将这种文学理论贯彻于自己的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时代感强烈,政治色彩鲜明,思想性艺术性很高的文章,受到时人和后代学者的赞扬,成为他们学习的典范。在哲学上,柳宗元继承了先秦以来的民本主义、无神论和元气自然论思想。并以此作为理论武器,对古代宣传天命祥瑞有神论的各种谬说进行了深入和全面的批判,甚至连历来为学者们所重视的《礼记》、《国语》,也未能逃过他批判的锋芒。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其著作编入《柳宗元集》。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 (今山西运城) 人。贞元九年 (793) 第进士,中博学宏辞,授蓝田尉,迁监察御史里行。贞元二十一年(805),以所参与之王叔文等 “永贞革新” 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九年后,转调柳州刺史。在任多施美政,深受人民赞誉。哲学思想上力主 “天人相分”,不同于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其诗文多成于贬谪期间。诗多寄托意蕴。散文以杂文、寓言和山水游记成就突出。有名的《永州八记》,极写出湘南山水之美。其散文成就及其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湖南产生重大影响。“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 《柳子厚墓志铭》)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31岁任监察御史里行。顺宗时,积极参与王叔文革新集团,擢为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任柳州刺史,世亦称柳柳州。有《河东先生集》45卷。他工诗善文,与韩愈并称“韩柳”,同列入“唐宋八大家”。其散文大体可分为论说、传记、寓言和山水游记四类。论说文如《封建论》、《六逆论》、《时令论》、《非国语》等,内容都很丰富,思想较为深刻,逻辑严密,析理精透,富于论辩性。传记文多写市井小民、下层人物,如《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梓人传》、《段太尉逸事状》等; 叙事细腻,情节曲折,时而穿插想象、夸张,往往杂有寓言成分。其寓言表现了他的创造精神,他把先秦时的片断寓言发展成为文学意味很强的独立完整的文学形式;名作如《三戒》、《蝜蝂传》、《罴说》等都写得短小精焊,寓意深远,富于故事性和讽刺性。其山水游记清秀明快,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代表作为著名的《永州八记》。其诗今存140余首,其中有些篇章反映农民役夫挣扎在租税徭役下的悲惨境遇,如《田家三首》、《掩役夫张进骸》等。另如写受贬遭忧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写山水的《渔翁》、《江雪》也都备受赞赏。“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其中的名句。柳宗元的进步思想和卓越诗文对后世文坛发生了深远影响。 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曾与刘禹锡参加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哲学上以回答屈原《天问》的形式写作《天对》,又著《天说》,主张“元气自动”的自然观。认为物质性的元气是惟一的存在。批判传统神学,认为天地元气根本不能对人施行赏罚,自然与社会“不相预”。“生殖与灾荒,皆天也; 法制与悖乱,皆人也。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预,而凶丰理(治)乱出焉”。(《答刘禹锡天论书》)探究神学迷信产生的根源,认为“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神”(《非国语·神降于莘》)。在社会历史观上,认为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封建论》)。自幼好佛,主张儒佛道三教调和。著作有《河东先生集》。侯外庐编《柳宗元哲学选集》辑录其哲学著作较全。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生于773年,卒于819年。“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贞元九年(793)中进士,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他在哲学、政治方面均有较进步的思想。《天说》、《封建论》分别为其代表作。在文学上,注重道与文的关系,主张“文者以明道”。他一生共有600余篇诗文,其中诗只有140多首,文的成就高于诗。他写的政论、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等古文,内容丰富,艺术精湛,尤其是山水游记最具特色,为后人传诵。柳宗元的集子,先后有《沽训柳先生文集》45卷、《柳河东集》45卷等。《全唐诗》编录其诗4卷。 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迁监察御史里行。参加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与韩愈共倡导古文运动,同列于“唐宋散文八大家”。所作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以《捕蛇者说》、《三戒》、《永州八记》为代表。在哲学上,有《天说》、《天对》等论著,认为“元气”是物质的客观存在,根本否认在“元气”之上还有最高的主宰。还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反对当时的因果报应思想。主张儒道佛3教调和。有《河东先生集》流传于世。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