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梁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77 梁书断代史史书。65卷,唐代姚思廉撰。记载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至梁敬帝太平二年(557)56年间史事。唐以前,修梁史者不下十余家,思廉父姚察历仕南朝梁、陈和隋三朝。立志修《梁书》,具规模,临终时嘱其子,继其志,依其体例,修成《梁书》。贞观三年(629),思廉与魏征同奉命修梁史。思廉即据父书,博采众书,经7年,修成《梁书》。该书历数十年始修成,事实精审,文笔生动,持论也较公允。该书保存了南朝梁的一些原始资料,是了解南朝梁的重要史书。魏征以梁书监修官身分,只作总论,故书成,独题姚思廉撰。 梁书纪传体南朝梁史。二十四史之一。五十六卷。唐姚思廉撰。姚思廉(557—637),本名简,以字行。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从父察读史,尽得家学。历官陈、隋、唐三朝。在陈,为会稽王主簿。入隋,为汉王杨谅王府参军,迁代王杨侑侍读。入唐,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太子洗马。贞观初,历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三年(629),奉诏与秘书监魏徵同撰梁、陈二史,乃据其父所撰梁、陈二史旧稿,又博搜他书有关记载,撰成《梁书》。魏徵虽与思廉同修,然不过总领其事和写过数篇论赞,实际编撰工作则由姚思廉担任,故《梁书》只署思廉一人之名。关于梁史,前人多有撰述。据刘知幾《史通·古今正史》,梁武帝时已有沈约、周兴嗣、鲍行卿、谢昊相承撰录梁史,成百篇,元帝败亡时,悉从焚荡。时姚察虽授史职,然未到江陵,无由阅旧作。其后何之元、刘璠“以所闻见究其始末,合撰《梁典》三十篇”(《史通·古今正史》),为姚察撰梁史时所据。另,陈时许享撰有《梁史》五十三卷;阴僧仁有《梁撮要》三十卷;萧韶撰《梁太清纪》十卷;姚勗有《梁后略》十卷;萧世怡撰《淮海乱离志》四卷等,这些史籍,姚察撰梁史时当有所采录,思廉《梁书》亦有所征引。 梁书纪传体正史。唐姚思廉撰。全书五十六卷,列传五十卷,本纪六卷,无表、志。虽题名为姚思廉撰,实据其父姚察旧稿补充整理而成。在南朝各史中,是写得较好的一部,为研究梁史最原始的记载。行文用简练的散文叙事,书中忌讳和前后矛盾之处颇多。 梁书五十六卷。姚思廉 (557—637)、姚察(533—606)撰。姚思廉,唐初史学家,字简之,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姚察是姚思廉的父亲,字伯审。在陈任吏部尚书,在隋做秘书丞,撰梁、陈二史,未成而卒。姚思廉少年跟父学汉史。在隋为代王侑诗侍读,在唐朝任著作郎、秦王文学馆学士,官至散骑常侍。他根据家传的史稿,兼采他书而撰成《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卷。他奉命修史,根据其父旧稿补充整理经七年而成。当时魏征任梁、陈、齐、周、隋五史的监修官,故《敬帝纪》后有他撰的论赞。《梁书》保存了很多原始的史料,如范镇、阮孝绪、陶弘景传,保存了很多当时思想、文化、目录、医学方面的史料。但全书无表、志,与所撰《陈书》相同。《梁书》记事从公元502年梁朝建立开始,到公元557年梁朝灭亡为止,共计五十六年历史。包括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梁朝是南朝学术文化最繁荣的一个时期,四个皇帝中,三个都是有学问,并有著作的。武帝萧衍精通道佛儒三家的学说,著述有二百多卷;简文帝萧纲著有《礼大义》等书四百多卷;元帝萧绎,也著书四百多卷。《梁书》的五十“列传”篇章安排大致与《南齐书》相同。如第一篇是《皇后传》,第二篇是记早逝的太子。《梁书》类传中新增了一个《止足传》,内容与《良吏》类似,类传中有《儒林传》,又有《文学传》,这是不同于《南齐书》之处。《儒林传》 中记载了范缜的 《神灭论》,《文学传》有著《文心雕龙》的刘勰传,又有《宋书》的作者沈约传,《南齐书》的作者萧子显传。《梁书》在南朝各史中,是编写较好的一部史书。在行文上,仿效司马迁、班固散文叙事,而不同骈文。缺点是语言隐讳,不够畅达。中华书局1973年出版的点校本最为通行。 《梁书》纪传体断代史书。姚思廉撰于629~638年。《梁书》共56卷,本纪6卷,列传50卷,其中文学传2卷,收25人。该书起自502年,讫于557年,记55年梁之史事。其通行版本有6种。 《梁书》唐姚思廉(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撰。56卷。记载南朝梁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之父姚察在陈末时奉命修撰梁史,未成而卒。思廉在其父旧稿的基础上补充整理,于唐贞观十年(636)成书。叙事上起南朝梁自萧衍建国,下迄萧方智亡国,共56年历史。包括本纪6卷,列传50卷。内容充实,文笔清爽,是研究南朝梁史的重要资料。有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重刊明汲古阁本、百衲本影印南宋蜀大字本、1973年中华书局卢振华点校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