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梁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梁肃753—793唐散文家。字敬之,一字宽中。安定(今甘肃泾川县)人,世居陆浑(今河南嵩县)。幼逢安史之乱,于肃宗上元二年(761)避难吴越。少为李华所推奖,师事独孤及。德宗建中元年(780)登文辞清丽科,授校书郎。复受荐为右拾遗,以母老病辞。兴元元年(784)为淮南节度使杜佑掌书记。贞元五年(789)入朝为监察御史,转右补阙、翰林学士、皇太子诸王侍读。他是韩柳古文运动先驱作家,工于古文,又能奖引后进,贞元八年协助陆贽主试,推举韩愈、欧阳詹等登第。其文崇尚古朴,为韩愈、李翱所师法。内容大抵宣扬儒家教化思想,亦杂佛道。《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梁肃集》20卷,已佚。《全唐文》卷517至522存其文6卷。《新唐书》有传。 梁肃?—1188字孟容,奉圣州人。自幼勤学,夏夜读书往往达旦。天眷二年(1139),擢进士第,调任平遥县主簿,迁望都、绛县令。因其政清廉,入为尚书省令史。又任山东西路转运副使、大兴少尹等职。大定三年(1163),因捕蝗不利,被解职。后起任河北东路转运副使,解兵食之不足。历任都水监、大理卿、同知东京留守事、吏部尚书、济南尹、参知政事等职。任职期间,曾上奏“每百户赐《孝经》一部,使之教读,庶知臣子之道”。又上疏论生财舒用八事。二十三年(1183),请老致仕。 梁肃753—793字敬之,一字宽中,安定(今甘肃泾川)人。作为古文运动的先驱人物,独孤及视梁肃为友,梁肃仰独孤及为师。贞元八年(792),梁肃协助陆贽主试,又推举韩愈登第。故其文学思想和美学观点,既受独孤及影响,又反过来影响他的学生韩愈。比起萧颖士、李华、贾至等人的美学观点来,梁肃对文章、道德、政教之间的关系,看法更趋向全面。《常州刺史独孤及集后序》说:“道德仁义,非文不明;礼乐刑政,非文不立。”《秘书监包府君集序》说:“文章之道与政通矣。世教之污崇,人风之薄厚,与立言之事者邪正臧否,皆在焉。”最值得重视的是,梁肃提出了一个古文运动中的重要美学命题——“气”的问题。《补阙李君前集序》说:“文本于道,失道则博之以气,气不足则饰之以辞。盖道能兼气,气能兼辞,辞不当则文斯败矣。”《为常州独孤使君祭李员外文》说:“何德之茂,何才之富,粹气积中,畅于四肢,发为斯文,郁郁耀耀。”梁肃的“气”,指气势,气魄,与曹丕《典论·论文》中“文以气为主”主要指作家的气质、才气有所不同。曹丕以为“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梁肃则以为“道能兼气,气能兼辞。”即指由创作冲动和道德积累形成的充沛情绪状态,完全可以人为地培养,得道即可得气。文道与儒道、道与气与辞,这一系列美学观点,都为韩愈继承,成为唐代古文运动的理论纲领。 梁肃753——793字敬之,一字宪中。安定(今甘肃泾川)人,世居陆浑(今河南嵩县)。幼逢安史之乱,转徙厄难于吴越。建中元年(780)至京师。中文辞清丽科,任太子校书郎。后受荐为右拾遗,因母老病辞。贞元五年(789)召为监察御史,转右补阙、翰林学士、皇太子储王侍读等职。卒,赠礼部郎中。梁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他自称是独孤及的“门下士”,在理论上受独孤及的影响,也主张“文本于道”,重视文章的教化作用。其文具古朴流畅、粹美深远的风格,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且波及以后的韩愈。《全唐文》存其文6卷。 梁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