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楚辞章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楚辞章句汉刘向编集。十六卷。后汉王逸章句,十七卷。逸字叔师(约89—158),东汉南郡宜城(在今湖北)人。汉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为侍中。有赋、诔、书、论、杂文凡二十一篇,汉诗一百二十三篇,多亡佚。明人张溥辑有《王叔师集》。是集见《后汉书·文苑传》。所著《<楚辞>章句》,为现存最早《楚辞》注本。《自序》云:“逸南阳(一作南郡)人,博雅多览。读《楚辞》而伤愍屈原,故为之作解。又以自屈原终没之后,忠臣介士,游览学者,读《离骚》、《九章》之文,莫不怆然,心为悲感,高其节行,妙其丽雅。至刘向、王褒之徒,咸嘉其义,作赋骋辞,以赞其志。则皆列于谱录,世世相传。”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云:“后汉校书郎王逸以为南阳人,与原同土,悼伤之,复作十六卷《章句》,又续为《九思》。取班固《二序》附之,为十七篇。”作为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楚辞>章句》训释文字多简要质实,且王逸生当汉世,去屈原不为远,又为校书郎,多见秘府珍本,因此《章句》大抵可信,并保存若干古说,为历世学者所重视。版本颇夥,宋刊本不易见。明本有正德十三年(1518)戊寅刊本,藏北京图书馆。嘉靖中覆宋本十七卷。藏上海图书馆。汲古阁刊本藏北京图书馆。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单行本最易得阅。 楚辞章句楚辞研究著作。十七卷。东汉王逸撰。王逸(生卒年不详),字叔师。东汉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后汉书·文苑列传》有传。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任侍中。著有赋、诔、书、论、杂文凡二十一篇,作《汉诗》百二十三篇,原有集,今已散佚,明人张溥《汉魏百三家集》有《王叔师集》。《楚辞章句》作于安帝时,为现存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为历代楚辞学者必读之古注。 楚辞章句《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东汉王逸著。十七卷。侧重于语词解释,保存了不少前人的见解,为后世各种注本奠定了基础。对各篇作者的考订,有不够妥善之处。 楚辞章句十六卷。东汉王逸(约89—158)撰。王逸,字叔师,南郡宣城 (今湖北宣城)人,汉安帝元初 (114—120) 中举,为校书郎,《楚辞章句》约作于此时。汉顺帝时 (126—144)官至侍中。著有赋、诔、书、论、杂文21篇,《汉诗》 123篇,今多亡佚。原有集二卷,已散佚。明张溥辑有《王叔师集》一卷。王逸撰《楚辞章句》动机有三:一、仰慕屈原的高尚品格及其作品文彩,并哀伤同情其遭遇;二、不满班固对屈原的贬责,为其高明、清洁的品格申辩;三、深感此前对《楚辞》无全面解说,而班固等仅作 《离骚经章句》又以 “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 ( 《楚辞章句》序),故作《楚辞章句》。此书是对屈原及其他楚辞作品进行全面解说的著作。王逸之前,西汉淮南王刘安曾作《离骚传》,刘向、扬雄曾作 《天问》注解,东汉班固、贾逵曾作 《离骚经章句》 (今皆不传),但均只就 《楚辞》某篇加以注解。《楚辞章句》全面解说《楚辞》,属开创性工作,也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楚辞》注本。其书编次为: 《离骚》 《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上为屈原作品)、《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九思》乃王逸自作自注,故有人疑为后人增入。宋洪兴祖 《楚辞补注》云:“逸不应自为注解,恐其子延寿之徒为之尔”。且王逸自序称“作十六卷章句”,更说明原书为十六卷,今传十七卷本,可能为后人增补本。《楚辞章句》原书编次似与今传本编次不同。如今本卷四为 《九章》,卷八为《九辩》,而对 《九章·哀郢》“美超远而逾迈”句王注云:“此皆解于《九辩》之中”,由此可推断原本是《九辩》在 《九章》之前。洪兴祖说:“今本 《九辩》第八,而《释文》以为第二。”可能《释文》依据古本编次。朱熹 《楚辞辩证》也说: “今按天圣十年 (1032)陈说之序,以为旧本篇次混并,首尾差互,乃考其人之先后,重定其篇。然则今本说之所定也欤?”《楚辞章句》每篇皆有序文 (其中 《离骚》、《天问》各有二序,一前一后),对作者、写作时间、题义、写作意图等加以说明。对每篇作品采取逐句就词意、典故、句意等加以详解。如对《离骚》“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句释为: “说,傅说也。傅岩,地名。武丁,殷高宗也。言傅说抱道怀德,而遭遇刑罚,操筑作于傅岩。武丁思想贤者,梦得圣人,以其形象求之,因得傅说,登以为公,道用大兴,为殷高宗也。《书》序曰: ‘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作《说命》,是佚篇也’”。由此可见,注释极为详尽。本书具有较高的文献、学术价值。一、序及注文中说法,都是今存的关于《楚辞》的最早文字记录,对后人研究《楚辞》,特别是研究屈原作品,都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二、此书保留了不少汉代旧说,并提到刘安、刘向、扬雄、班固、贾逵等人的解说,从中可知王逸之前汉人研究《楚辞》的成果及异说。三、王逸生于楚地,熟悉楚地的文化、风习、山川、物产等情况,加之去屈原时代未远,故对《楚辞》的解释,尤其对《楚辞》中方言的解释,比较符合实际。如解释《离骚》中的“扈,被也”,“羌,楚人语词也”等,均为后人普遍接受。四、此书还从宏观角度,对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加以论述:“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各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楚辞章句序》)。此论影响较深广。此书缺点是:有些说法,武断臆测,失于穿凿。如对屈原作品都立足于“依托五经以立义焉”加以解释,把屈原作品推到“经”的地位,意在褒奖,实则贬损了屈原作品的文学价值。对《离骚经》的“经”的解释,属望文生义。宋、元前版本今不传。明正德十三年(1518)刊本,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中复宋本十七卷,上海图书馆藏。明隆庆五年(1571)豫章王孙用晦夫容馆复宋本十七卷,前附《楚辞疑字直音补》一卷,上海图书馆藏。另有明、清、民国年间刊本及日本、朝鲜刊本。《楚辞章句》普及本今见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一书。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 《楚辞补注》铅印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