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正名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正名

辨正名称与名分,以使名实相符。孔子提出“正名”主张,力求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森严的局面。公孙龙将正名观点应用于名实关系,认为正名是为了实现名称合乎事实。墨子认为,正名在于使彼此之名各得其当。《管子》则把正名看作使形名相符的手段。韩非认为,实行法治,必以正名为原则。荀子著《正名》篇,提出要使名实相当。

正名

(一)孔子提出的政治伦理主张,即辩证名称、名分,使名实相符。语出《论语·子路》:“子路问:‘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春秋末期,原有的社会等级制度崩坏,孔子认为这是“天下无道”的表现。为改变这种情况,他提出了“正名”说,企图以他理想中的“名”,去纠正当时他所认为不正常的实际情况,以达到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目的。孔子的正名限于君臣父子等封建伦理纲常范围,主要包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君要行君道,为臣要行臣道,为父要行父道,为子要守子道,使社会各等级之人,都严守各自的名分。正名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墨子、管子都有自己的正名主张。韩非认为,实行法治,必以正名为原则。荀子著《正名》篇,提出要使名买相当。《国语·晋语》四:“举善援能,官方足物,正名育类。”韦昭注:“正上下服位之名。”《旧唐书·韦凑传》:“师古之道,必也正名,名之与实,故当相副。”(二)中国古代逻辑学论题。战国时期名学家公孙尤子等用正名理论解决概念(“名”)与实物(“实”)的关系问题。

正名

即辨正名称、名分,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子路问孔子为政“将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孔子疾当时社会名实之相怨,故以“正名”为当务之急。其正名的内容就是以名正实,要求人们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之后,则引起了关于名实关系的大争辩,墨家、名家、法家各展其说。至战国末期儒学大师荀子撰《正名》篇,乃提出了以实定名的唯物主义名实观。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