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民贵君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民贵君轻孟子的政治思想。《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要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民心最为重要,国家为次,君主为轻。提出要保护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这一理论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 民贵君轻孟子提出的政治道德命题。是其仁政学说的重要内容。语出《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在得失天下问题上,民是最重要的,而社稷(指国家)为次,君主为轻。民心向背为国家政权安危所系,国君要把自身利害放在这一前提下来考虑。他指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所以,君王必须保民,与民同乐同忧。“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所说的“民为贵”,指的是人民这个问题很重要;而“君为轻”,则是说君的问题不大,并没有把“民”看得比“君”还高贵的意思。但是,孟子提出“民为贵”的口号,表明他确实看到了争取人民的支持,对于地主阶级取得政权和巩固统治的极端重要性。孟子的这一思想,受到历代杰出政治家和进步思想家的重视,并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等对专制主义的批判,产生了积极影响。 民贵君轻孟子民本主义思想的重要论点。见《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以“民”为立国之本,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君”可更换,“社稷”可变置,人民则是无法改换的,只有取得“丘民”的信任才能居于“天子”的宝座。孟子立足于民本,而要求施行仁政;其仁政的归宿,又在于王道;所谓“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故其民本、仁政、王道,实为一体。“民贵君轻”说曾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