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诗词。苏轼 (1037~1101,字子瞻,今四川眉山人)作于熙宁九年(1076年),载《东坡乐府》卷上。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为避汴京政治纷争,由杭州通判自请知任密州,实际上仍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此词系当时酒醉后抒怀之作,表达了对胞弟子由(苏辙)的思念。上片“自是天仙化人之笔” ,以明月自喻孤高。“明月几时有?” 起句,笔力排空; “我欲乘风归去”以下数句,想像瑰丽。在这里,儒家的 “入世”思想与道家的“出世”思想使作者苦自徘徊。李泽厚说苏轼把中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双重矛盾心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生并未隐退” ,“但他通过诗文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 ‘退隐’ 、‘归田’ 、‘遁世’ 要更深刻、更沉重。”实为中肯之辞。下片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挥洒淋漓,极具有人文哲理意味。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早已成为吟诵名句,给全词增添了积极和开阔的意蕴,境界也愈见崇高、深远。全词抒幻想而留恋人生,伤离别而处以达观,笔调奇逸、风格健朗,为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汇集》卷三十九: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