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永乐大典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永乐大典类书。明人解缙(1369—1415)等编。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 目录六十卷。缙字大绅,吉水(今属江西)人。洪武进士,授中书庶吉士,改御史。成祖间,擢侍读。未久,进侍读学士,总裁唐修《太祖实录》。后遭谗被杀。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命解缙等编纂古代文献成一编 定名《文献大成》,与其事者一百四十七人。既而以所纂尚多未备,遂投入更多人力,广收各类图书七八千种。与其事者二千一百六十九人,成二万二千余卷,约三亿七千万字。永乐六年编成,故名。编辑体例 按《洪武正韵》韵目分列单字,每一字下,依次辑入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诗文等,多方面典籍。其中包括经、史、子、集,以至道藏、释藏、戏曲、平话、工农技艺等等,搜集极为丰富,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在我国学术史上有伟大的价值和贡献。元代以前,许多佚文、秘典,多赖此保存流传。此编辑录古籍,不对原书任意删改,而是一字不易地整篇、整段录入,保持了古籍原貌。诸多文学古籍,原作失佚,后人从此辑出。此书卷帙巨大,始终未能刊刻,仅孤本藏南京文渊阁。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世祖命高拱等一百○八人重抄正副二本。明末,原本及副本并毁,仅剩正本藏北京文渊阁。明清之际,正本亦逐渐散佚,至乾隆间已缺残二千四百卷。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肆意劫掠,原书已丧失殆尽。目前,仅收集到二百十五册,连同复制影印本、照相胶卷等,总七百三十卷,约占原书百分之三略强。有一九六○年中华书局影印本。 080 永乐大典古代大型类书。明永乐元年(1403)成祖朱棣命解缙等编。调动全国3000多名学者,启用皇家图书馆全部藏书,第二年成书,名为《文献大成》。明成祖嫌内容简略,又派姚广孝、解缙等重修,于永乐六年 (1408) 完成,定名 《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外加凡例和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约3亿7千万字。它以《洪武正韵》为纲,“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书”的编辑方法,按韵分列单字,每一单字下详注音韵、训释、备录篆、隶、楷、草各种字体,将自古以来图书中的有关资料,整段、整篇,甚至整部抄入,当时辑入的图书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工技、农艺、医学等七八千种,保存了明以前关于文艺、历史、天文、地理、哲学、宗教以及实用科学等方面的丰富资料。直到清纂修《四库全书》时,还从中辑出当时已失传的500多种秘籍。明嘉靖年间,宫中失火,它险遭焚毁,朝廷恐这孤本或遭意外,化了5年时间,另摹副本1部。永乐正本藏文渊阁,嘉靖副本藏皇史宬。正本约在明亡时亡佚,副本行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该书大部分焚于兵火,余下的皆散落在断壁残垣之中,侵略军竟拿它来铺路、筑工事,肆意糟踏。一些懂得此书价值的侵略者便乘机抢劫,那时英国使馆与翰林院毗邻,劫去最多。直到清末交京师图书馆收藏时,这部巨著只存64册。残存本分散在世界各国的图书馆或私人手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图书馆多方设法收购,到目前为止,已增至215册。1960年,中华书局把收集到的国内外所有藏本,及复制本共730卷影印出版,郭沫若为影印本写了序文。《永乐大典》比《大英百科全书》早300多年,在世界文化史上有崇高的地位。 永乐大典Yougledadian明朝永乐年间官修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永乐元年(1403)由解缙主修,第2年完工。明成祖朱棣认为过于简略, 永乐三年再命姚广孝、解缙等人重修, 召集的朝廷官员、文人学士达2169人,动用了当时皇家图书馆文渊阁的全部藏书, 到永乐六年冬,全书告成。初名《文献大成》,赐名《永乐大典》。全书共有22877卷,另加目录60卷,装订成11095册,约37000万字。《永乐大典》辑入上古至明朝初年的各类书籍七八千种, 举凡经史子集百家之书, 以至天文、地志、阴阳、僧道、医卜、技艺之书无不搜罗在内。在目录排列上, 按《洪武正韵》,以韵统字, 以字系事, 辑入各种文史记载, 内容包括天文、地理、人事、名物及艺术、经书、史籍、工技、农艺、医学等。它所引材料均直接抄自各书原文, 做到一字不改,许多书籍都是整部、整篇、整段地辑入,保存了我国宋元以前的大量文献资料。永乐以后, 许多书籍失传。《旧五代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会要》等重要图书, 都是在散佚后, 清人从 《永乐大典》里辑出来的。全书编成后, 只缮写一部,到嘉靖、隆庆时又抄了一个副本。正本不知毁于何时,副本曾散失一部分,到清乾隆38年开四库全书馆时,已经散失2400多卷,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又被劫走不少。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此书一部分被毁, 一部分被劫走。今天国内所幸存者有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永乐大典》730卷, 加上后来从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 共计795卷。 《永乐大典》Yong ledadian明代解缙负责纂修的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解缙(1369—1415)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曾任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明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命解缙等人将“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各辑为一书,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解缙等奉敕撰,147人参预编纂。原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收存历代重要典籍多达七、八千种。约3.7亿字。以单字为目,用洪武正韵系字。每字下先注音,次录各韵书、字书所注反切、释义,再列该字楷、篆、隶、草各体,最后分类汇辑各书中与该字有关之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词典故、杂艺等各项记载。此书保存了我国明代以前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地理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丰富资料。原书绝大部分已毁。中华书局1984年将以前影印的730卷及目录60卷,连同新发现的65卷,一并缩印成16开精装本,分装10册出版。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类书名。明成祖命解缙等辑。始于永乐元年,成于六年(1403—1408)。收明以前各类图书近八千种。包括经、史、子、集、道经、释藏、戏曲、平话、工农技艺等,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按洪武正韵排列。为世界上最大的类书(百科全书),保存了明以前大量的珍贵文献资料。嘉靖、隆庆间,又依永乐时所缮正本另摹副本1份。正本约毁于明亡之际,副本在八国联军入京时大部分遭到焚毁,未毁的则被劫走。现有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出版的730卷残本。 永乐大典明解缙等编,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也可算上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收入古书8000种,包括经、史、子、集以及道藏、释藏、戏曲、平话、工艺技艺等方面的图书共22937卷,11095册,37000多万字。因成书于永乐年间,故名《永乐大典》。全书按韵目收单字,按单字依次辑入与该书相联系的各项文史记载,篇幅浩繁,规模宏巨,许多元代以前佚文秘典,该书全部全篇收入,诗中保存了大量宋金元人的诗词、戏文、笔记、方志等资料。嘉靖、隆庆年间,依永乐时所缮正本另摹副本一份。正本毁于明亡之际,副本至清咸丰时逐渐散失,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部分被毁被劫。1960年中华书局据所能征集到的部分副本和仿钞本,复制本共730卷影印出版。此书可供辑佚或校勘之用。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明解缙(1369—1415)、姚广孝(1335—1419)等奉敕编纂。解缙字大绅,又字缙绅。吉水(今属江西)人。洪武进士,为官多次受谪,终死狱中,追谥文毅。著有《文毅集》。姚广孝字斯道。初为僧,名道衍。工诗画。选侍燕王,燕王立,录功第一。尝监修《太祖实录》。卒赠荣国公,谥恭靖。明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谕翰林侍读解缙等: 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瀚,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尔。尝观《韵府》、《回溪》二书,事虽有统,而采摘不广,纪载大略。尔等其如朕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书,至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厥浩繁。永乐二年十一月书编成。赐名《文献大成》。成祖审阅后,认为过于简略。复命太子少保姚广孝、刑部侍郎刘季箎与解缙同监修。以翰林学士王景、侍读学士王达等为总裁。以翰林侍读邹辑、修撰梁潜、吴溥等为副总裁。此次参加编写者共有2169人。于永乐二年十一月编成。二万二千八百十七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改赐名为《永乐大典》。本书是我国历史上一部卷帙宏富,前所未有的大型类书。采集古今图书约七八千种,各类具备,无所不有。此书当时只抄了正本一部,欲复写刻版。但因工费浩繁未能完成。嘉靖四十一年选礼部儒士程道南等一百人,照《永乐大典》原本,抄写了正副二本。高拱、张居正校理,至隆庆初年告成。原本放在南京,正本贮于文渊阁,副本另贮皇史宬。明亡,南京原本与皇史宬副本俱毁。正本亦渐散失,乾隆年间查点时仅存九千六百七十七册,已经散失二千四百多卷。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侵,翰林院靠近使馆,被劫走、遗失更多。光绪元年重修翰林院经查点所存已不到五千册,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京,又被焚毁、盗卖、劫走。所余仅有六十四册。清末之后渐转入北京图书馆。后来经过该馆历年搜集和各方面赠送的共有二百一十五册。加上从国外各图书馆和私家征集到的复制本,包括照片在内,共得七百一十四卷。此书以《洪武正韵》为纲,摹仿宋阴幼遇《韵府群玉》和钱讽《回溪史韵》二书的体例。按韵分别单字,在每一个单字之下,都先注《洪武正韵》的音义及各韵书的反切与解说。又用颜真卿《韵海镜源》的方式,备录其字的篆、隶、楷、草各种字体。之后分类汇辑各书中与该字有关之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诗词典故、以至奇闻异事等各项记载。凡单字注释、引文之书名、作者,皆用红字写出,颇为醒目。或以一字一句分韵;或析取一篇,以篇名分韵;或全录一书,以书名分韵。如凡例所定“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元代以前的秘册佚文,往往一字不易的全行录入,因此保存了不少古籍。清乾隆三十八年修《四库全书》时,从中辑出的佚书,已经收入《四库全书》者,经部六十六种,史部四十一种,子部一百零三种,集部一百七十五种,合计三百八十五种,四千九百四十六卷。还有虽已辑出,未及列入《四库》者,如《宋元两镇志》、《奉天录》、《九国志》等。此后,也时常有人从中辑录佚书遗文的,如清代徐松所辑的《宋会要》,其中大部分史料都是《宋史》所未记载的。《永乐大典》的文学价值是很高的。它出书也较早,比著名的法国百科全书和大英百科全书都要早三百多年。在世界文化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研究者对其成书的经过和情况也有不少撰文,可供参考。《永乐大典考》袁同礼撰,著录欧美各国所藏《永乐大典》卷数。《永乐大典考》李正奋撰,考订编纂《永乐大典》的经过和书的存佚情况。有明永乐六年原写本,已佚。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卷11127卷至11141卷,计15卷。日本昭和五年东洋文库影印卷19416至19426,共11卷。1959年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中华书局影印本 (全十册)。 《永乐大典》类书名,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元年 (1403) 解缙等人奉明成祖命辑,初名《文献大成》。后姚广孝等人重修,成书于永乐六年(1408),定名为《永乐大典》。此书引用古籍七、八千种,正文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凡例、目录六十卷,共装订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全书按韵目分列为单字,按单字依次辑入与此字相联系的各项文史记载。因卷帙过多,未能刊行。嘉靖、隆庆年间,又依永乐时所缮正本另摹副本一份。正本约毁于明亡之际,副本至清咸丰时也渐散失。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副本大部遭焚毁,余者也几被劫走。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了历年征集到的《永乐大典》七百三十卷。 永乐大典(明)解缙等奉敕撰。中华书局1984年12月出版。10册。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更广收经、史、子、集,以至天文、地理、阴阳、医卜、戏曲、平话、释道、技艺等各类图书7000至8000种,辑成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改称今名。全书依照《洪武正韵》韵目分列单字。每字之下,详注音韵训释,备录篆、隶、楷、草各种文体,按单字依次辑入该字相联系的有关天文、地理、人事、名物、奇闻异事等各项记载和诗文词曲。原书绝大部分已毁。1984年,中华书局将以前影印的730卷及目录60卷,连新发现的65卷,一并缩印成16开精将装本,分10册出版。 《永乐大典》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明代永乐元年(1403)七月,成祖朱棣命翰林学士解缙主持,召集147位文臣着手编纂,翌年11月编成《文献大成》。成祖认为“所纂尚多未备”。永乐三年(1405),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解缙共同主持,召集朝臣文士、四方宿学老儒2180人重新编纂,于永乐五年(1407)定稿。全书按明初官修韵书《洪武正韵》76个韵部编排,引文处用朱笔抄写,其他文字用墨笔抄写。成祖亲撰序言,正式定名《永乐大典》。征召全国各地擅长楷书的书法家清钞,并征召技艺高超的画家绘图。永乐七年(1409)十月,全部钞、绘完成,是为《大典》的正本,又称“永乐钞本”。该大典定有凡例21项,全书正文共22877卷,目录60卷,共22937卷,装订成11095册,约3.7亿字。《大典》收书8000多种,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经史子集百家之言以及天文地志、人事名物、农业手工业科学、古典文学戏文杂剧、僧道典籍等等无所不包,是世界上问世最早、内容最为丰富的百科全书,成为后世辑佚逸书的资料宝库。比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1713~1784)等主编的《大百科全书》(1765年开始编纂,1772年完成)早364年。《大典》采用上等白宣纸。印有朱丝栏,每半页8行,大字占一行,小字钞成双行,每行28个大字,楷书极为端正。对于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用白描手法绘有图形。每册长52cm,宽30cm,硬裱封面,用粗黄布连脑包过。每册30~50页,多数为2卷1册,也有1卷或3卷1册的。嘉庆四十一年(1562)秋,明世宗朱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