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汪琬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汪琬1624—1691Wang Wan

清代散文家。字苕文,号钝庵,晚年隐居太湖尧峰山,学者称尧峰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历官至刑部郎中。康熙九年(1670)因病辞归。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编修,与修明史,因受排挤,在馆只60余日,便称病回尧峰山隐居。
汪琬与侯方域、魏禧合称清初散文“三大家”。他论文的观点比较保守,反对新奇,反对公安、竟陵的自由之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要以经史为旨归。《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他“学术既深,轨辙复正,其言大抵,原本六经。”他一生写过许多古文,大都驳杂不精,但也写过一些简劲雅洁,结构严谨的散文,如《送王进士之仕扬州序》,全文不足两百字,写得波澜起伏、含蓄不尽。汪琬最善于叙事,其碑传文和人物传记写得较好,如《侯记原墓志铭》、《陈处士墓表》、《江天一传》、《岳先生传》、《忘庵王先生传》等,这类文章层次分明,脉胳清晰,语言朴实,结构严谨,尤注意事迹的考核。
汪琬诗早年学六朝初唐,中年后学宋诗。其诗以清丽为宗,但写得比较轻率,故成就不大。
著有《钝翁类稿》62卷,《续稿》56卷。晚年自删为《尧峰文抄》50卷。

汪琬1624~1691

字苕文,号尧峰。江苏长州(今苏州)人。清代古文家兼诗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等。后因病辞职回家。康熙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汪琬与侯方域、魏禧合称清初散文“三大家”。他主张才气要归于节制,以呼应开阖,操纵顿挫,避免散乱。其文风受欧阳修的影响,而近于南京诸家。代表作有《陈处士墓表》、《尧峰山庄记》、《江天一传》等。汪琬也善写诗,以清丽为宗,成就及影响不如他的散文。著作有《钝翁类稿》、《续稿》。晚年自删为 《尧峰文抄》 50卷,包括诗10卷、文40卷。

汪琬1624—1691

清初散文家。字苕文,号钝庵,长洲(今江苏吴县)人。顺治进士,曾任刑部郎中、户部主事。康熙间举博学鸿词科,授编修。曾结庐居太湖尧峰山,世称尧峰先生。其文疏通畅达,气体浩瀚。与魏禧、侯方域并称“清初三大家”。又深于经术。有《钝翁类稿》六十二卷、续稿三十卷,《尧峰文钞》五十卷。

汪琬


汪琬1624—1691

字苕文,号钝庵,又号尧峰,江苏长洲人。清初散文家。他与魏禧、侯方域共称“三大家”,著有《尧峰文抄》50卷。他的散文创作本于六经,接迹于明代的唐宋派,继承了我国正统散文的传统而循轨前进,尝谓“琬亦尝好学深思,力期从事于此,因不敢自安于不贤,而气昏惰,虽欲勉进贤者之域,以求溯孔子之斫谓‘文’,而终不能逮也。”在文学理论上,他曾对“文以载道”和“文者贯道之器”的说法有所怀疑:“尝闻儒者之言曰:文者载道之器。又曰:未有不深于道而能文者。仆窃谓此言亦少夸矣。” (《答陈霭公论文书》)看来,他认为“文”是难以“载道”的,所以他又说:“傥又能因之以窥见大道之端倪,则虽以仆之陋劣衰耗,且将欣然执鞭之不暇。”(同上)在《王敬哉先生集序》一文中,他还追述了这种“道”的发展过程,对各朝儒家代表人物给予了评价,在《答陈霭公论文第二书》列举的许多人物里,大都为唐宋派的代表,可见他是宗经重道的。同时,他也很注重才气,“惟其才雄而气厚,故其力之所注,能令读之者动心骇魄,改观易听,忧为之解颐,泣为之破涕,行坐为之忘寝与食,斯已奇矣。”(《答陈霭公论文书》)当然,这样的“才气”,是与作家自身的修养分不开的。他很推尊韩愈、欧阳修、归有光,认为后代作家取得的成就是接受了他们积极影响。他还特别讲究文章的构架、布局谋篇及表现手法:“以文言之,大家之有法,犹奕师之有谱,曲工之有节,匠氏之有绳度,不可不讲求而自得者”,并批评说:“后之作者,惟知其字而不知句,知句而不知篇。于是有开而无合,有呼而无应,有前后而无操纵顿挫,不散则乱。”(《答陈霭公书》)这些看法即使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汪琬1624—1691

字苕文,号钝庵,人称尧峰先生,长洲(今江苏吴县)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官户部主事、刑部郎中。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编修,与修《明史》。以病辞,隐居尧峰山,专心著述。通经学。善古文,与魏禧、侯方域齐名。论文重才气又强调法度,崇尚古文艺术并主张维护唐宋古文雅正的传统,对于稍后的桐城派文论颇具影响。创作上“为文原本六经,疏畅类南宋诸家,叙事有法”(《清史稿·汪琬传》)。著有《钝翁类稿》《尧峰文钞》等。


汪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