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沈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61 沈括宋代科学家和政治家。晚年著有《梦溪笔谈》,其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质、地理、气象、工程技术、生物、医药等。“石油”这一名词即为该书首次使用。并对石油的性状、用途颇有研究,曾以石油制成碳黑以制墨,时称“延川石液”;还曾用石油炼制出“猛火油”并用于军事,是世界最早的炼油技术。 065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毕生献身科学,所撰《梦溪笔谈》26卷,又 《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计30卷609条。其中大量篇幅记载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自然科学成就。在物理学方面,他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阐述了凹面镜成像的原理。特别是对声学的研究有着很多的精辟见解,他阐述了关于乐律、古琴的制作和传声、古乐钟的发声、共鸣现象等声学知识,并记载了声的共振实验,在我国古代声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069 沈括1031—1095宋代科学家。他1066年始习天文,通过实践观测,认识到岁差现象是一种自然规律,曾用半面涂了白粉的弹丸演示月相变化,判断陨石成分主要是铁,指出北极星不位于北天极,行星有往复视运动现象。在主管司天监期间,改制天文仪器,推荐卫朴编《奉元历》,发现太阳视运动不均匀,“冬至日行速……夏至日行迟”,提出《十二气历》,建议用以节气为主的阳历,认为规则简单,便于指导农事,著有《浑仪议》、《浮漏议》、《景表议》等。晚年著《梦溪笔谈》,学识渊博广泛。 081 沈括北宋科学家。注重实地考察。曾经兴修沂沐河水利,筑成渠堰,开辟良田。规划芜湖万春圩,免除水害。熙宁八年(1075)撰写《使契丹图抄》1卷,并制作木刻地形模型,作为边郡仿制的样品。熙宁九年(1076)奉旨编修《天下州县图》,元祐二年(1087)编成。地质学方面,由雁荡山的地形,认识流水的侵蚀作用;从太行山岩石中的化石,推论冲积平原的形成及海陆变迁。记载陕北一带石油,预测“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气候学方面,阐述物候差异及气候变迁。此外,对月光来源及盈亏关系,黄道与白道交点的移动速率,虹的形成,地磁偏差现象等都有发现和记述。 038 沈括1031—1095撰《梦溪笔谈》30卷,在第26卷“药议”及《续笔谈》、《补笔谈》中记载大量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对药物形态、用途、体内吸收过程均有论述。又著《沈氏良方》10卷,记录大量医疗验方,收集许多疾病诊治及用药等民间医话,有一定参考价值。其中秋石方记录了从人尿中提取性激素制剂,实为世界制药化学史上光辉业绩。沈括为我国科技史上杰出人物,受到中外人士赞誉。 147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宋元科学发展的先驱。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仁宗嘉祐八年(1063)进士。神宗时任翰林学士,累官太子中允。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宋史·沈括》)为科学史乃至世界史上罕见的奇才。他注重实际,能深入下层实地考察,并亲自进行科学实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在数学、天文、物理、地理、地质等许多学科和广泛领域均有极大贡献。在数学方面,发明“隙积术”,给出长方台形垛积公式,开辟了研究高阶等差级数求和问题的新方向。创立“会圆术”,在中国数学史上第一个研究弓形的弦、矢(高)、弧间关系,推出计算弧长的近似公式。该公式在《授时历》中得到实际应用。计算了“棋局都数”,运用了组合方法与指数运算律。这在中世纪是很先进的数学思想。对于数学方法,沈括认为应“见简即用,见繁即变,不胶一法,乃为通术。”给出不少简算法。晚年著笔记体文集《梦溪笔谈》30卷。内容甚丰,领域极广。总结了古代到北宋中叶的科技成就,且极富科学创见。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J.Needham)誉之为“中国科技史的里程碑”。 沈括1031—1095Shen Kuo我国宋代科学家。浙江杭州人。宋嘉佑年进士。参加过王安石变法,担任过宋代官吏。晚年居住于江苏镇江。著有《梦溪笔谈》 一书,内容涉及甚广,其中记述了他观察到的一些化学现象与化合物的性质。例如,他记录了流星陨落的经过,并用比较色泽及比重的方法,指出陨石主要是由铁组成的。“石油” 一词也是由沈括首先提出的,他说“鄜延境内有石油,……燃之有浓烟……”,并指出“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充分说明我国早在宋代就发现了石油。他还观察到了金属活动性的差异,记有“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胆矾即硫酸铜,具有苦味,其溶液在铁锅中加热时,发生了置换反应。此外,他还记述了太阴玄精石 (即石膏) 的晶形,加热后失去结晶水的情况。书中还指出朱砂 (即氧化汞) 具有剧毒。《梦溪笔谈》 一书,充分显示了沈括在观察与记述自然科学上的成就。 沈括1031—1095,近人考证为1032~1096ShenKuo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人。仁宗嘉祐进士,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出使辽国,根据图籍,据理力争,驳斥其争地要求。元丰三年(1080)知延州(今延安),防御西夏。后二年,边将徐禧为西夏败于永乐城(今陕西米脂县),因兵少未救连累受贬。其后乃脱离仕途,于元祐元年(1086)居润州,筑梦溪园(今江苏镇江东郊),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沈括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宋史》说他“博学善文”,对于天文、地理、地质、数理、气象、农业、医药、历法、法律、音乐等都有一定的造诣。在他从政期间,曾经兴修水利,修渠筑堰,开辟良田,做了许多有利于生产的工作。在司天监时,观测天象,绘图多幅,改造仪器,并提倡新历法,与现今阳历相似。他还曾奉旨编修天下州县图。沈括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善于动脑思索,常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著述很多,至今除《梦溪笔谈》、《长兴集》(文集)残本(原四十一卷,存十九卷)和一部分医方外,均已佚失(参阅“梦溪笔谈”条)。 沈括1030—1094Shen Kuo北宋科学家,著述极多.其《梦溪笔谈》中的数学内容有:❶隙积术.设一长方台垛,其顶层宽有α个物体,长有b个;底层宽有c个,长有d个,共n层,则总数为 ❷会圆术. 如图,设弓形的弦、矢、弧分别为c,v,s,沈括给出公式 ❸棋局都数. 围棋盘上每个交叉点有三种可能:空、白、黑. 沈括运用组合学观点论证: 方n路n2个交叉点共有3n3种情况,全局方19路共3361种情形,计算中用到指效法则am·an=am+n.书中还涉及一些运筹学思想. 沈括1031~1095Shen Kuo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杭州)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博学家。从小好学,除读儒家“经典”外,还通览诸子百家史记小说。曾当过县令、司天监、军器监、翰林院士等。对天文、历法有很深的研究,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巨著。 沈括1031—1095Shen Kuo宋代科学家、文学家。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祐八年(1063)进士。曾任太常丞、翰林学士等职。沈括所著《梦溪笔谈》是一部内容广博的笔记著作,涉及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其中也涉及人文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等领域,如论音乐的内容便有很多独到见解。《梦溪笔谈》的文字质朴无华,然而许多篇章文笔明快,形象鲜明,具有较浓的文学色彩。 沈括约1031—1095Shenkuo中国北宋科学家、政治家。祖籍浙江钱塘(今杭州),父亲沈周任地方官吏多年。沈括自幼好学, 青年时因父荫做过多年地方官, c=at (n-1), d=b+ (n-1) 总个数s应按s= ![]() ![]() 沈括正确地给出了这 一公式并提示了证明方法, 成为中国垛积术研究的开端。 “会圆术”是已知圆的直径d和弓形的高h,求弓 形的底b和弧长s的方法。又若记r=d/2是圆的半径, 沈括给出的底长与弧长公式分别为: ![]() ![]() 其中r=OA,h=CD,b=AB,s=ADB,由于弧长公式按《九章算术》弧田术推得, 误差较大, 但当圆心角较小时仍可得 较好的近似值。 “棋局都数”: 围棋盘上每个交叉点布子时有三种可能:空、白、黑。沈括运用组合学观点论证:方n路n2个交叉点共有3n2种情况, 全局方19路共有3361种情 ![]() 况。计算中用到指数法则am·an=am+n,书中还涉及一些运筹学思想。沈括以其对古代科技全面而精彩的论述,被称为“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 坐标”。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文学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仁宗嘉 八年中进士。神宗时,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后来变法失败,受到保守派打击,被贬到均州做团练副使。元丰五年,因西夏攻陷永乐城,遭贬。晚年定居润州梦溪园。 沈括1033—1097或1031—1095北宋科学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嘉佑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活动。曾历任提举司天监、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知廷州等。晚年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撰《梦溪笔谈》三十卷。又曾推荐卫朴编修《奉元历》,主张革除旧历法,以节气定月,创“十二气历”。比欧洲早400年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数学上创立“隙积术”、“会圆术”。著医书《良方》、《灵苑方》。又最早提出“石油”的命名。有《长兴集》传世。参见“梦溪笔谈”,及“数学”、“物理”、“地理”中的“沈括”。 沈括中国北宋自然地理学家。曾主持修订历法和修筑芜湖一带的万春圩,在中国水利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并根据诗人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进山实地观察,弄清了地形、气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详细考察过雁荡山和太行山,认识了水的侵蚀作用,并从岩石中的生物遗迹,推知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奠定了流水地貌的理论基础。所著《梦溪笔谈》,是一部以地理考察、游记为主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著作。国外称他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参见“历史”中的“沈括”。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属杭州)人。他精研科学,成果丰硕。在地质学方面,由雁荡等山的地形,认识了水的侵蚀作用;从太行山岩石中的生物遗迹,推论出冲积平原形成的过程。以平生见闻,撰有《梦溪笔谈》等著作。 沈括1031—1095中国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在数学方面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积数求和法)和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著《梦溪笔谈》等。参见“历史”中的“沈括”。 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提出了指南针的四种装置方法,并同时指出地磁偏角问题,阐述了小孔成像、凹面镜成像的规律,对共振现象等亦有较多的观察研究。参见“数学”中的“沈括”。 沈括1031—1095北宋文学家、科学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祐八年(1063)进士。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历任太子中允,提举司天监、太常丞等职。熙宁八年(1075)出使辽国,驳斥辽国的争地要求,还拜翰林学士。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防御西夏,元丰五年(1082),因西夏攻陷永乐城,坐贬。晚年卜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沈括博学能文,有名于当世。他对天文、地理、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考古等无所不通,著述甚丰,但多亡佚。所著《梦溪笔谈》对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情况等广为记录,有极大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是一部综合性科学学术著作。其散文风格平易流畅而又简练明快,善为四六文,无浮华之气。除《梦溪笔谈》外,还有《长兴集》传世。 沈括1031—1095我国北宋时期科学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嘉祐进士。神宗时积极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曾任提举司天监、权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延州等职。晚年迁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他一生著述甚多,最著名的是《梦溪笔谈》,是当时一部罕见的综合性科学巨著。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其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其科技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一)世无先知,注重实践。他说:“人有前知者,数十百千年事皆能言之,梦寐亦或有之,以此知万事无不前定。予以谓不然,事非前定。方其知时,即是今日,中间年岁,亦与此同时,无非先后。”(《(梦溪笔谈)选注》第17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予占天候影,以至验予仪象,考数下漏,凡十余年,方粗见真数”(同上书,第50页)。(二)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熙宁五年沈括负责领导司天监以后,首先改革了浑仪、浮漏和影表等,并将其革新成果写成《浑仪议》、《浮漏议》和《影表议》三篇论文,阐明革新仪器的原理,论述了自己的天文学理论。他不顾守旧势力阻挠和反对,晚年又提出用“十二气历”代替原来的历法。虽未实行,但他坚信“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同上书,第258页)。800年后太平天国颁发了同其基本原理完全一致的《天历》。现在英国气象局用的《肖伯纳历》,与其原理也相同。《三)尊重他人,不计名利。他对于别人的科研成果十分尊重。《梦溪笔谈》中,对河工高超的巧合龙门,木匠喻皓的建筑技术,平民毕升的活字印刷,都有详细的记录,传之后世。他为自己领导修成的《奉元历》写的序言中只提卫朴,不提自己。(四)刻苦钻研,博学多识。沈括一生政务占去了大部分时间,但无论得志、失意,他从未放弃科学研究,他的广博的学识,全是靠自学得来的。他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医学、生物学,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领域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卓越的成果,李约瑟称沈括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竺可桢也说:沈括“潜心研究科学,亦是为中国学术史增光”(《竺可桢文集》第69页,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沈括沈括1031——1095字存中。宋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进士,除扬州司理参军,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历检正中书刑房公事、提举司天监。迁集贤校理,擢知制诰兼知通进银台司。熙宁八年(1075),出使辽国。元丰五年(1082)坐罪责授均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徙秀州。晚年居润州梦溪园。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典制、律历、音乐、医药等无所不通,著述近40种,多亡佚。现存有《梦溪笔谈》、《长兴集》、《苏沈良方》等。沈括的文章,如其《梦溪笔谈》所载,往往精确详实,文理缜密,明快简洁,中心突出,然又长于形容,摇曳多姿,堪称是富有文学情味的科学小品。 沈括沈括 (1031—1095),中国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北宋杭州钱塘人。仁宗嘉祐进士,历任县令、知州、司天监、军器监、翰林学士等官职。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注重实践,精研科学,重视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积累的经验。 沈括1031—1095北宋卓越的科学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人。嘉祐进士。宋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九年(1076)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因主张减少户役钱,受弹劾被贬。元丰三年 (1080) 知延州 (今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五年(1082) 因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被西夏军攻陷而受牵连。晚年退居润州 (今江苏镇江东)梦溪园。博学多才,精研科学,著书浩富,所撰近40种,大多遗失,传世甚少。其名著《梦溪笔谈》30卷,涉猎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气象、医药等众多学科领域,总结了中国当时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尤精于天文历法,创“十二气历”,还对隙积术、会圆术、地磁偏角、水蚀等原理有创见。是首先提出 “石油”命名的人。传世还有《灵苑方》。《良方》等药物学、医学方面的著作。 沈括沈括 (1031—1095),中国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北宋杭州钱塘人。仁宗嘉祐进士,历任县令、知州、司天监、军器监、翰林学士等官职。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注重实践,精研科学,重视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积累的经验。 沈括宋代科学家。杭州市钱塘人,1031年生于四川省简阳(今简阳市)。北宋至和元年(1054)借父荫出仕9年后,于嘉祐八年(1063)登进士第。历任地方官,有政绩。1061年在芜湖修万春圩,辟田1000余顷。1064年任扬州司理参军。1066年编校昭文馆书籍。1068年至1077年参与王安石变法。1072年主管司天监,修汴河,1074年制成新的浑天仪和漏壶。1080年知延州,1081年与西夏作战,1082年授均州团练副使。1087年完成《天下郡县图》,图共9幅。其文集有《长兴集》41卷,今存19卷。此后30年间结合公务进行科学活动,如负责编制《奉元历》时,发现了磁偏角;在扬州工作时,创出积隙术(高阶等差级数术和);奉命测量汴运河地形,是世界首次;出差河北,发现大平原的沉积成因; 出差两浙,发现雁荡山的侵蚀成因;等等。这类领先世界2~8世纪的学术观点,有10项以上。元丰三年(1080)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时,考察了延河两岸的油苗,遂即在众多的称谓中,确定“石油”一词。晚年隐居于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1095年病逝于梦溪园。所著《梦溪笔谈》600余篇,1/3内容属于自然科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