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法兰克福学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法兰克福学派falankefu xuepai以倡导社会批判理论而著称于世的一种现代社会哲学流派。它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为基地,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在60年代达到鼎盛期。主要代表人物有M·霍克海默尔、H·马尔库塞、T·阿多尔诺、E·弗罗姆和J·哈贝马斯。 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派别。因主要成员就职于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而得名。1930年,霍克海默就任所长,指出他们的研究方向是对社会进行哲学—社会心理学的一体化批判,又称“社会批判理论”。代表人物还有马尔库塞、阿多诺、弗洛姆、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1929—)等。1932年出版《社会研究杂志》(1932—1941)。根本思想是把宏观社会结构理论和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对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分析和批判,又称“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1.“批判理论”的产生和形成(30年代),2.“批判理论”的演变及其发展到“否定辩证法”(至60年代)3.解体时期(60年代末)。它对法西斯主义的批判和战后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有许多合理因素,在西方马克思中有很大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见“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当前西方世界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它产生于30年代的德国,因发源于德国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而得名。它自誉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者”,并以解释和批判马克思自居。创始人是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所长霍克海默尔。代表人物还有该所的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法兰克福学派持续长达半个世纪,其影响遍及德、意、美、英、法等国。该学派在理论上同新黑格尔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和叔本华的意志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特殊色彩在于它主张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糅合在一起,用弗洛伊德主义来“补充”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的学说过分强调人类理性动物的一面,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而忽略了心理因素,即本能的欲望冲动对人的行为的作用。只有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加以“补充”才能形成“完美的综合体”。该学派以社会哲学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批判的社会理论”是它的观点和方法。他们认为,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不再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也不起决定作用了; 又因为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从而改变了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由此,该学派得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已不适用的结论。法兰克福学派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1)“批判理论”的产生和形成(30年代); (2)“批判理论”的演变及其发展到“否定的辩证法” (直至60年代末); (3) 从60年代末起,进入解体阶段。 法兰克福学派当代西方有重要影响的哲学流派之一,被认为是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历史最长、最完整的一个派别。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因其活动中心在德国法兰克福市的社会研究所而得名。1930年霍克海默接任社会研究所所长,把研究社会哲学定为该所宗旨,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网罗了一批青年人才,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综合性研究。1933年法西斯上台以后,该所主要成员陆续迁往美国。1950年研究所在法兰克福重建,1953年由阿道尔诺继任所长,在科隆、慕尼黑等城市发展成员,开展学术活动,造成一定影响。60年代后期,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同西方学生运动发生联系,此时既是该学派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它走向衰落和分裂的开始。70年代以来,随着新左派运动的失败,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也已分化,施密特继续维持其前辈的社会批判理论而被称为“传家宝”,哈贝马斯则通过把批判理论同语言分析哲学和解释学融合在一起来寻找新的出路。当前除哈贝马斯的哲学理论仍有比较大的影响外,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的理论家们已难形成气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