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法苑珠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法苑珠林佛教书名。唐道世撰,100卷。以经论中所说的各种故实分类编排,各篇分出若干子目,多数篇都附有编者“述意”。内容虽着重宣扬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其中有关印度佛教寓言、佛教风俗等方面的记述,却是研究丝绸之路文化现象的重要资料。 法苑珠林类书。唐释道世撰。一百卷。别本作一百二十卷。道世俗姓韩,字玄恽,以字行。原籍伊阙(今河南伊川西南),久居长安(今陕西西安)。曾与玄奘译佛经,后与释道宣同传律宗。此书成于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分类辑纂佛教故实,共为百篇。篇下分部,部下系目,总凡六百四十余类。皆二字标题,篇前有“述意”,末有“感应缘”。内容多佛教因果故事传说,具有文学价值。所引多本于佛教经典,采入世俗文献多达一百四十余种。凡所载录皆注明出处,于研究唐初以前佛教文化及社会风俗掌故,文学传说故事,皆有较大参考价值。其中许多幽婚、因果故事被摘辑于《唐人说荟》(《唐代丛书》第二十二帙)。有常熟蒋氏刻本(闺阁本),常州天宁寺本、频伽本等百卷本,嘉兴藏本、《四部丛刊》本等一百二十卷本,较为通行。一九三六年上海影碛砂藏本为今见之古本原貌。 法苑珠林唐僧道世(玄恽)撰。一百卷。该书从佛经中抄辑有关故事一千条,分三十部一百八十余目,如神异、妖怪、忠孝、富贵、罪福等,以类相从。为佛教第一部类书,颇便学者检索。书中记感应因缘,以阐述罪福报应之思想。该书以博记名物典故,保存了许多珍贵文献,而受到后世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界的重视。 法苑珠林中国佛教类书。一百卷(嘉兴藏刻本为一百二十卷)。唐道世撰。道世(?—683),俗姓韩,字玄恽。因避唐太宗讳,以字行世。原籍伊阙(治所在今河南伊川西南),祖上为官,久居长安。十二岁入青龙寺出家,深研律学,博通敏记,尤善辞章。唐高宗显庆(656—661)年间,参与玄奘译场,后被召入西明寺,与道宣共扬律学,移风化俗,严持净戒,以著述为务。道世除此书外尚著有《诸经要集》二十卷、《大小乘禅门观》十卷、《金刚经集注》三卷、《辨伪显真论》一卷及《四分律讨要》、《四分律尼钞》、《敬福论》、《礼佛仪式》等。 法苑珠林(唐)释道世撰。100卷; 别本作120卷。佛教类书。分类辑纂佛教故实,分640余类。对佛教因果故事传说征述繁多,所引多本于佛教经典,采入世俗文献140余种。对研究唐初以前佛教历史及社会风俗、掌故等,有较大参考价值。有《四部丛刊》本等。 法苑珠林一百二十卷。唐代释道世 (生卒年不详) 撰。道世是法名,俗姓韩,字玄恽,原籍伊阙(治所在今河南伊川西南),祖上居官,长居长安,12岁于青龙寺出家,研习律学。唐高宗显庆 (656—661)年间,参与玄奘译场。为西明寺僧人,与道宣同传律宗。《法苑珠林》为佛教类书。宋代开始编入大藏经,历经元、明、清,各藏所列卷数均为一百卷,唯 《嘉兴藏》为一百二十卷。因道世字玄恽,故《大唐内典录》著录此书时,题称沙门玄恽撰。该书于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668)撰成。首起《劫量篇》,终以 《传记篇》。篇下分部,部又分小部,总计640余目。每篇开始多以简短的文字总述大意,再以类相从。广采博集经、律、论原典故实,夹叙夹议。篇末或部末多附《感应录》征引感应事迹。该书主要内容:以佛教基础知识和日常生活规范为重点。“在彼法之中,犹为引经据典”。全书引用经典、经籍400余种,除佛教经论外,还引用儒家学说、道教经籍,谶纬、杂著约140余种。自 《开元释教录》刊世以来已不见原本的《佛本行经》,《菩萨本行经》,《观佛三昧经》等50余种。还引用 《西域志》、《中天竺行记》等佚书十余条。其《法苑珠林》一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佛教至唐初,儒、释、道相互融合的史实。《传记篇》记述的对东汉至唐初历代有关传译的经论,译者及中国佛教著作和因禁佛而佚失的经籍,度僧建寺内容;对释迦牟尼生卒年月和出家成道日的考订,在学术上均有一定价值。有关《中天竺行记》等佚书的引证与介绍,对研究中世纪印度的历史地理均有参考价值。此书不足之处是: “其间荒唐悠谬之说与儒理抵牾”,与事实不符。现该书见载版本是清代大理寺卿陆锡熊家藏本。燕园蒋氏刻本。常州天宁寺本。四部丛刊影印明万历间刻支那撰述本。苏州玛瑙经房本。 法苑珠林(唐)释道世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影印出版。“四库类书丛刊”之一。100卷。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成书。共分为劫量、三界、日月、六道、千佛、敬佛、敬法、敬僧等100篇,每篇之下又分若干部,共440余部;部下间设子目若干,约600目。篇、部多附编撰者的“述意”。所引佛教经典400余种,采入世俗文献140余种。对研究唐初以前佛教历史及社会风俗、掌故等,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