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法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法藏643—712

唐代高僧。佛学理论家,贤首宗创始人,华严学者智俨弟子。祖籍康居(今锡尔河以北、楚河下游一带),生于长安(陕西西安市)。17岁时从华严大师智俨学习《华严经》一类经典。28岁时,武则天命其在太原寺讲《华严经》,从此广事讲说、著述并参加佛典翻译。他善于利用佛教信仰配合当时封建王朝的统治需要,从而受到武则天、唐中宗的特别赏识。《华严》新译后,他又在洛阳佛授记寺开讲,后又为武后在宫中讲解“十重玄门”、“六相圆融”等教理。他前后讲新、旧《华严》30余遍,撰有《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金师子章》、《华严义海百门》、《华严经旨归》、《华严发菩提心章》、《修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华严探玄记》、《华严策林》、《华严经问答》、《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华严游心法界记》、《华严经关脉义记》、《华严文义纲目》、《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和《华严经传记》等。晚年撰《新译华严经略疏》,未终而寂。华严一宗至法藏方周备,故法藏为该宗实际创始人; 又因法藏后被武则天赐名贤首(贤首是华严经中菩萨的名字),所以他又称贤首大师,华严宗亦称贤首宗。

056 法藏

依《华严经》创六相十玄门等理论,把“一真法界”作为世界根源,树立一宗之说。继承智严的法界缘起思想,用缘起因分、性海果分(即诸佛的境界)二门阐明宇宙万法的实相。认为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去未来,通通互为因果。《宋高僧传》等说他曾为武则天讲新《华严经》,讲到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等,武后茫然不解,他即指殿隅金狮子为喻,讲述一一毛头各有金狮子,一一毛头狮子同时顿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无边狮子,重重无尽。武后于是豁然领解。《金狮子章》即法藏所说集录之文。他又拿十面镜子,安排在八方(四方四角),又在上下各安一面,相去一丈余,面面相对,中间安置一尊佛像,然后燃炬照佛,令互影交光,使学者通晓刹海涉入重重无尽的义旨。从而阐明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举一尽收,以一尘为主,诸法尽伴;相即相入,重重无尽的义理。


100 法藏643—712

唐代僧人,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本康居国人,祖父侨居长安,因以康为姓。17岁从云华寺智俨学《华严经》。咸亨元年(670)武则天舍住宅为太原寺,度僧,始受沙弥戒,登座讲经。武则天又诏命京城十大德为授具足戒,并赐号“贤首戒师”。此后,经常参加翻译、广事讲说和著述,大振华严宗风。尝于佛授记寺讲新译《华严经》,武则天特下敕褒奖。唐中宗、睿宗均礼请为授菩萨戒。寂后朝廷赠“鸿胪卿”。著述主要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旨归》、《华严经文义纲目》等。弟子众多。主要的有宏观、文超、智光等。

法藏643—712

唐代僧人。华严宗实际创始人。俗姓康,祖居康居,后迁长安。17岁从智俨学《华严经》。曾参加玄奘译场,后因观点不同退出。又先后助实叉难陀、义净、菩提流支等译经。重视《华严经》研究,一生讲该经30余遍,详尽发挥智俨的教相观行说。曾以殿前金狮子作喻,为武则天讲述经义,后集录为《金师子章》。著有《华严探玄记》、《华严经旨归》、《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经义海百门》等。弟子有宏观、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等。

法藏643—712

唐僧人,中国佛教华严宗实际创始人。俗姓康,字贤首,或称“贤首大师”、“康藏国师”。祖居西域康居,后迁长安。十七岁从云华寺智俨学《华严经》。曾参加玄奘译场,后因笔受、证义、润文见识不同而出译场。通天元年(696)奉诏在太原寺讲《华严经》,后又在云华寺开讲。圣历二年(699)十月,武则天诏于佛授记寺讲新译《华严经》,据说讲至“华藏世界品”时,“地皆震动”,武则天特下敕褒奖。当天被传到长生殿讲经,指殿前金师子为喻,据传武则天听之“豁然领解”,此即后来所集录的《金师子章》。武则天曾赐号“贤首戒师”。唐睿宗从法藏受菩萨戒。卒后,朝廷赠“鸿胪卿”。生前讲《华严经》三十余遍。其学说继承智俨“法界缘起”而有发展。把“一真法界”(真如佛性)视为世界一切现象的本源,用“十玄门”、“四法界”、“六相圆融”等概念阐明“法界缘起”的含义,认为世间和出世间所有现象都处于互相依持、相及相入、圆融无碍、重重无尽的联系之中,以“圆融无碍”为认识的最高境界。著作很多,主要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旨归》、《华严经文义纲目》、《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修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华严金师子章》、《华严经义海百门》、《般若心经略疏》等。弟子主要有宏观、文超、智光、宗一、慧苑等。

法藏643—712

唐时僧人。祖居康居,后迁至长安。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华严宗推为三祖。著《般若心经疏》、《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旨归》、《华严经文义纲目》等。

法藏

北周隋朝僧人。俗姓荀。颍川顾阴(今河南许昌市)人。幼丧父母,二十二岁出家。北周天和四年 (公元569年)以明德高僧应选至醴泉宫,以通鲜卑语得知于周武帝。健德二年(公元573年)隐居于终南山紫盖峰,独立禅房于高岩之下。武帝禁佛时,令众僧还俗,独法藏隐居深山得避。大象元年(公元579年) 九月下山至长安谒静帝,请复佛教,令为陟岵寺主。隋初,住长安靖善坊大兴善寺。武候将军韦和业以其布政坊北门之东家宅, 为法藏舍立为济法寺。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终, 寿八十三。

法藏

唐代僧人,华严宗实际创始人。643年生,17岁学《华严经》,27岁受沙弥戒,53岁受诏讲《华严经》,被赐号“贤首戒师”。此后先后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80卷本等。699年10月,武则天诏于佛授记讲新译《华严经》。生前共讲《华严经》30余遍。据《宋高僧传》卷5、《佛祖统记》卷29、39、40,称其为“唐藏国师”。712年逝世。

法藏643~712

唐代佛教华严宗第三祖贤首大师,华严宗实际创始人。俗姓康,字贤首,祖居西域康国,历代是康国丞相,其祖父在北周、北齐之际移居长安。法藏自幼长在雍州,17岁从智俨学《华严经》,得其嫡传,曾和玄奘、义净参与佛典翻译,因见解不同退出。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奉诏在太原寺讲《华严经》,武则天命京城十大高僧为其授具足戒,赐号“贤首戒师”。又曾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80卷本)、《大乘入楞伽经》等,致力《华严经》的解说和著述。应诏为武则天讲经,指殿前金狮子为喻阐华严经义,武听之“豁然领解”,此经义后辑录为《华严金狮子章》。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从法藏受菩萨戒,后圆寂于长安大荐福寺,追赠“鸿胪卿”,一生讲《华严经》30余遍,著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旨归》、《大乘起信论义记》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