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流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流刑刑罚名。(见:流) 流刑刑罚名。指中国古代将罪犯流放到边远地区,在规定期限内,或终身不许返乡的刑罚。《尚书·舜典》之“流宥五刑”和“流共工于幽州”的记载,说明流刑起源很早,但它起初是作为死刑的宽宥、赦免刑。秦、汉有迁、徙边、谪戍、屯戍等,皆为流放罪人之刑。南朝梁开始出现正式的流刑。北魏刑制正式定死、流、徒、鞭、杖五刑,流刑又称流徙。北齐流刑不分道里远近。北周始分等:以去皇畿两千五百里为流卫服,三千里为流要服,三千五百里为流荒服,四千里为流镇服,四千五百里为流蕃服,皆加鞭、笞为附加刑。隋、唐定流刑为“五刑”之一,是仅次于死刑,重于徒刑的刑种,分为三等。隋制:流一千里居作二年,一千五百里居作二年半,两千里居作三年。唐制:流刑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三流俱役一年。太宗时又将一部分死刑减为流刑,加役为三年,称“加役流”。宋初实行“折杖法”,流刑折为脊杖,在本州服役一年,加役流服役三年,分别脊杖十七、十八和二十。然又别立“刺配”之制,将决杖、刺面、流配三刑合用,将罪犯发配到西北边区或海岛服役。明代法定流刑依唐制,分三等,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但皆加杖一百。实际上名目繁多,有极边、烟瘴、边远、边卫、沿海、附近等,还有终身、永远充军,也属流刑。清代沿袭明制,流刑三等,又有充军、发遣等,直至清末,才正式废除流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