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涅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涅槃佛教术语。为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即不死不生,或作再生、新生,而脱离尘俗烦恼。 涅槃Niepan佛教用语。梵文的音译。旧译“泯曰”、“泯洹”、“泯畔”、“涅槃那”等, 意译为“灭”、“灭度”、“寂灭”、“不坐”、“无为”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是人生的最终归宿。在佛教看来,人生即苦,只有长期修持不懈,才能解脱因苦果,寂灭一切生死烦恼。这种境界称为 “涅槃”。大小乘对“涅槃”的具体解释有明显不同。小乘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涅槃”,其实是彻底死亡的代称。大乘认为诸法实相即是“涅槃”,涅槃与世间无分别,反对超世的涅槃。涅槃理论传入中国后,形成涅槃学派,影响久远。理论上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内容和侧重点发生较大变化。慧远认为 “冥神绝境,谓之涅槃”,把神达到冥然无形的不可知的超然状态, 进入无境可对的境界称为“涅槃”。僧肇的《肇论 ·涅槃无名论》中,认为“涅槃”既无生死,寂寥虚旷,又非名言所能表达,没有名相,故称 “无名。”道生是中国佛教史上最著名的涅槃学者, 人称 “涅槃圣”。他认为佛天净土, 不存在西方极乐世界。在理论上由描绘涅槃境界转向对成佛原因、根据、方式的论述,开辟新风。认为佛性是众生的最善本性,最后真理,人人都有佛性,包括一阐提在内,人人皆可成佛。其后, “佛性”学说成为涅槃学派的理论重心,影响隋唐。在佛教中,通常也将死亡称为 “涅槃”。 涅槃梵文Nirvana的音译,旧译“泥洹”,意译“灭度”、“寂灭”;又称“般涅槃”、“般泥洹”,意译“圆寂”、“入灭”。佛教名词。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对 一切烦恼及由此而来的生死诸苦的彻底断灭。大、小乘有不同的解释。在佛教史籍中,也被作为僧人死亡的代称。 涅槃佛教术语。含义是“寂灭”、“无为”、“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断绝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最高境界。也是佛教人生观的最高理想。小乘佛教主张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即彻底死亡为涅槃。大乘则反对超世间的涅槃,主张以实相为涅槃。但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涅槃是对生死诸苦及其根源烦恼的最彻底的断灭,是摆脱生死轮回进入不生不死的境地。佛教的涅槃,实际上是摒弃世俗生活,否定现世人生,甚至要消除生命本身的消极的人生理想。 涅槃佛教名词。梵文的音译,旧译 “泥洹”,意译 “灭度”。或称 “般涅槃” 意译“入灭”、“圆寂”。佛教所指的 “最高境界”。佛经说,信仰佛教的人,经过长期“修道”,即能 “寂 (熄) 灭” 一切烦恼和“圆满” (具备) 一切 “清净功德”。这种境界,名为 “涅槃”。后世也称僧人逝世为 “涅槃”、“入灭” 或 “圆寂”。 涅槃梵文Nirvana的音译,旧译泥洹,意译灭度、入灭、圆寂。是佛教所指的最高理想境界。指佛教徒通过种种修炼,净化身、口、意诸行,戒除并熄灭一切痛苦、烦恼,在生活中,契合宇宙人生真理,永不退转,这样的境界就叫涅槃。小乘和大乘对涅槃有不同理解和追求。前者注重人生现象且限于个体,后者从现象到本质且广及整体。大乘佛教根据入世出世众生层次不同,还将涅槃分为无余涅槃、有余涅槃、无住涅槃等,其中无住涅槃是宣扬一种入世修行的精神,即指自己虽悟达涅槃之境但要现身世间,随顺方便度脱众生。后世称僧人逝世为“涅槃”、“圆寂”,实际是一种“赞誉”之词,并非真实义。 涅槃梵文音译,意为灭度、入灭、圆寂。为佛教所指的最高境界。指佛教徒通过种种修炼,净化身、口、意诸行,戒除并熄灭一切痛苦、烦恼。在生活中,契合宇宙人生真理,永不退转,这样的境界叫涅槃。小乘和大乘对涅槃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涅槃佛教术语。为梵文音译,意译为“圆寂”、“灭”、“灭度”、“寂灭”等。指幻想超脱生死的最高精神境界,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当人严格按照佛教教理修行而获得正果时,被认为能舍弃肉身(实际上为去世),彻底断除各种烦恼,进入了不生不灭的极乐世界,这便是涅槃。如此涅槃可有四德,即“常”(永恒不变,无始无终)、“乐”(永离轮回之苦)、“我”(真实、自在)、“净”(永远离开愚痴,断除烦恼)。 涅槃佛教名词。梵文的音译,旧译 “泥洹”,意译 “灭度”,或称 “般涅槃”,意译 “入灭”、“圆寂”。佛教所指的 “最高境界”。佛经说,信仰佛教的人,经过长期 “修道”,即能 “寂 (熄)灭”一切烦恼和 “圆满” (具备)一切 “清净功德”。这种境界,名为 “涅槃”。后世也称僧人逝世为 “涅槃”、“入灭”或 “圆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