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教徒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清教徒Qingjiaotu16世纪下半叶从英国国教内部分离出来的宗教派别。16世纪上半叶,英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决裂,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为首领的国教会(圣公会),但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义和仪式。60年代,许多人主张清洗圣公会内部的天主教残余影响,得名清教徒。他们接受加尔文教教义,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忍,反对奢华纵欲。因其要求在圣公会内未能实现,自70年代起,脱离圣公会,建立独立教会,选举长老管理宗教事务。清教教义反映了资产阶级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道德标准,以及通过教会改革推动政治变革的愿望。17世纪上半叶,信奉清教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的冲突愈演愈烈,导致英国革命,亦称清教徒革命。内战期间,议会废除主教制度。1843年在威斯特敏斯特牧师大会上清教徒分裂为长老派和独立派,后者主张地方自愿结合的宗教团体独立,反对凌驾于此之上的长老制度。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清教徒受到迫害。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宽容法》,允许不信奉国教的新教徒建立自己的教会。但对清教徒担任公职仍有所艰制,到1828年政权才对清教徒完全开放。 清教徒基督教新教教徒(包括教士)中的一派。16世纪中叶从英国国教(圣公会)中分离出来的一些新宗派(如长老会、公理会)教徒。信守加尔文派学说,主张对教义、仪礼、组织进行改革,清除英国教会中天主教的影响,使教会摆脱国王控制;反对封建贵族的骄奢淫佚,提倡“勤俭清洁”的生活。16世纪末又分裂成长老派和独立派。近世英美等国的清教徒主要是一些标榜在生活上遵守某些清规戒律的派别。 清教徒Puritans16世纪初宗教改革以后,英国一些想要革除残存的天主教仪式从而纯化英国国教的人。清教徒反对教皇统治、教士着弥撒祭服、某些教堂仪式及等级制度。他们移居新大陆,于1629年建立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在该地及康涅狄格殖民地,殖民地政府和社会都受到清教徒的严格控制。清教徒对新英格兰神学、文学、社会风俗、政治及经济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独立战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