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诗别裁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清诗别裁集诗总集。清沈德潜(1673—1769)编。三十二卷。德潜有《唐诗别裁集》已著录。是集选录清初至乾隆间二百七十五人,诗作三千多首。仍以儒家诗教为选诗标准,主张“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对明代以来诗坛上追求“复古”,重模仿而轻创造,也是他论诗的标准。因而所选诗反映社会尖锐矛盾者不多。当然也程度不同的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所收诗家附以小传,其中不少作家无文集传世者,多赖此书保存散佚零篇。对研究清代诗歌有一定资料价值。有乾隆间刻本,中华书局一九七五年据此影印。 《清诗别裁集》qingshi biecaiji清代诗歌总集,原名《国朝诗别裁集》清人沈德潜选编。此集于乾隆十九年(1754)始选,乾隆二十四年初刻,二十五年修订,二十六年刻成增订本。原选本中清初到乾隆时期的诗作共3952首,分36卷,996人入选,并附作家小传。乾隆二十六年(1761)奉乾隆皇帝之命删改重镌后为32卷。集中收有一些无文集行世或文集已散失的作家之作,对研究前期清诗有一定的资料价值。书前有《例言》,诗后间有评语。 清诗别裁集总集。原名《国朝诗别裁集》。清沈德潜编选。三十六卷,选录清初至乾隆间996名作者的诗作3952首。有中华书局1975年影印三十五卷本。另有三十二卷本,为删削本。 清诗别裁集清代诗歌总集。原名《国朝诗别裁集》。沈德潜编选。原选本36卷,入选996人,3952首诗。从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二十二年(1757)完成。后又几次修订、删改。1975年中华书局影印乾隆二十五年36卷本,较为完备。此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初期到乾隆的诗歌面貌。并保存了一些难得的作品,为研究清诗提供了重要参考。 清诗别裁集三十六卷,另一本三十二卷。原名《国朝诗别裁集》。清沈德潜(详见《古诗源》条)选编。沈德潜自谓此书选诗本着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的标准,唯祈合乎温柔敦厚之旨,所选诗作,俱近唐贤,不录徒辨浮华或直露叫号之作。此书的编选开始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完成于乾隆二十二年。二十四年初刻,二十五年重新修订,二十六年修订本刻成。共三十六卷,入选诗人九百九十六人,诗作三千九百五十二首。同年十二月,因书中选入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戴名世等人诗作,触怒乾隆皇帝弘历,命发给南书房重新修订,删去钱谦益等人作品,成三十二卷。书前有序和凡例,要举编选范围和宗旨。诗人名下缀以小传,诗后兼附简短评语,时有灼见。《清诗别裁集》搜辑广泛,选择精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朝建国后一个多世纪诗坛风貌。其中一些诗作反映了明末清初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特别是某些诗人的专集已散亡,颇赖此书得窥一斑,保存了不少珍贵的文学史资料。《清诗别裁集》,以乾隆二十五年三十六卷本最为完备,1975年中华书局据之影印流行于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