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丧葬习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丧葬习俗sɑnɡzɑnɡ xisu包括葬礼习俗和祭礼习俗两方面内容。流行于境内各地。葬礼方面有:送终、设灵、请阴阳、报丧、祭奠、请主、入殓、出殡、安葬、出殃、打怕怕、禳院。一般老人到六十岁左右,就购备老衣(硷衣)、棺木(寿材)。人一去世(俗称倒头),先蒸一碗小米饭(叫倒头饭),门上贴一张冥纸,然后将死人停放在堂屋中间,给死人脚蹬那边点一盏油灯,昼夜不灭,叫长明灯。全家穿白戴孝,烧倒头纸,并且布置灵堂,在灵桌前再放置一个陶器盆(纸盆),还将亲友送的挽帐、纸扎、花圈、纸灵堂、金童玉女等悬挂摆设在灵堂及灵桌两旁。男女孝子按辈分大小,分别跪于灵堂两边,谓之守灵。与此同时,要分路派人给亲友报丧。死者从去世这天算起,一般只停放三天;第一天请风水先生选择墓地(叫看穴),请人打墓,第二天成殓,第三天埋葬。发葬前一天请乐人,赁棺罩。下午,将棺罩撑放在街道正中,叫亮罩。晚上,孝男在乐工伴奏下,拄哭丧棒,穿孝衣,打着灯笼赴祖坟烧纸,称叫灵。女婿、外甥和出门的女子在晚上要点戏请乐工吹奏。有的为了扬名显祖,还在街上唱大、小戏。点完戏之后,至亲按辈分、长幼在死者灵堂轮流奠酒。形式多种多样,有三跪九叩,最多有三十六奠。祭礼方面主要习俗有:安葬后,丧家根据阴阳先生所开的期单每隔七天都要上坟烧纸,共七次。孝子穿白戴孝,出嫁的女儿要用纸糊衣服被褥,在坟上火化,谓之祭七。死后一百天,再烧纸化丧,举行祭奠仪式,表示子孙没有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亲朋相聚,告慰亡灵。每到死者去世的日子,还要举行祭奠仪式,表示纪念。共三次,分别叫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每逢周年,孝子都要请亲戚朋友、执客傧相,买酒杀牲,定作纸扎,动乐祭奠。三年之内,过节时孝子白孝缠头,白衣白鞋。行孝期满,除去孝服。清明、冬至、十月一、除夕、过年都要祭奠。过年门上贴白色或黄色对联。旧时丧葬礼仪繁琐而且隆重。建国后,1958年一度铲平旧坟。1966年至1976年,推行公墓制度,不穿白戴孝,不请乐举哀,用追悼会代替吊孝,用遗像代替牌位,用花圈代替金银斗,用佩戴黑纱、白花代替披麻戴孝。各地陆续建立火葬场,开始提倡火葬,但农村仍习用土葬。 丧葬习俗俄罗斯族人死亡后,即需“净身”,由亲人对尸体进行沐浴,穿戴整齐,然后在尸身旁点燃蜡烛,让亲友们向死者告别。一般都要停灵三日,以防一时昏迷或假死(病理性假死,不久可复生)。三日后入殓,棺材暂时不钉棺盖,先用宽幅白布带系好,送往墓地。如果墓地很远,亲友较少,则用马车运送到离墓穴百十来米之地,再由年轻力壮的亲友扛在肩膀上,抬往墓地;如果墓地离住房不远,亲友较多,则不用马车,直接由年轻力壮的亲友扛往墓地。在墓地上解开布带,揭去棺盖,让亲友们向遗体作最后的告别,有教堂的地方,则请神甫主持,进行祈祷,祝愿死者安息,灵魂升入天堂。事后钉上棺盖,埋入墓穴,葬式为头东脚西,面对日出的方向。墓上大多树立木质十字架,上刻死者的姓名和生死年月,少数富翁或著名人物则树立墓碑和石像,墓碑上刻有简短的铭词。埋殡之后,子孙们都要穿丧服,守长孝,时间为49天,不能理发,修刮胡须,也不能唱歌跳舞。守孝期结束后,每逢死者的生死忌日,也对死者进行悼念活动,不少俄罗斯族还受汉族的影响,在清明节时前去扫墓、献花,甚至烧纸祭奠。 丧葬习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