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湖南渔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湖南渔鼓曲艺曲种。又有衡阳渔鼓、常德渔鼓、邵阳渔鼓、湘西渔鼓等支派。相传清初渔鼓已流行于湖南,清末更为盛行。各支派表演形式不尽相同,湘南、湘中一带多为坐唱,乐器仅渔鼓、简板;湘北一带多为站唱,乐器除渔鼓、简板外,还有加用小铙的。说唱结合,大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句。音乐上为两句、四句反复使用的主曲体,有的则穿插使用曲牌。传统曲目以长篇和中篇为主,多表现历史故事、侠义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 湖南渔鼓相传清初已有流行,清末更盛,现遍布湖南各地。渔鼓源于道情,故也称道情、道情渔鼓等,今一般习惯称打渔鼓。以山歌、小调为基础的道情对渔鼓唱腔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进而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支派。如以衡阳渔鼓为代表,流行于湘南方言地区的湘中、湘南渔鼓; 以澧州渔鼓为代表,流行于澧水、沅水流域即北方官话西南方言区的湘北、湘西渔鼓。自同治、光绪后,这两支渔鼓除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基本唱腔之外,演唱形式与伴奏乐器也有所不同。湘西、湘北渔鼓多为站唱,伴奏除渔鼓、简板外还加一只小镲; 湘中、湘西渔鼓多为坐唱,受戏曲影响还常用月琴或三弦随腔伴奏。湖南渔鼓以唱为主、兼有说白,唱词有七字句和十字句,韵散相间。唱腔为板腔体结构,基本唱腔各地叫法不一,有的叫〔本腔〕,有的称〔主腔〕、〔正腔〕、〔平腔〕,此外还有〔悲腔〕等。60年代以来进行改革,增加了板式变化。渔鼓的曲目繁多,艺人中传有“唐三千、宋二百”之说。传统曲目有:《二度梅》、《七侠五义》、《碧玉簪》、《合同记》等,流传甚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