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潼关之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潼关之战❶东魏第一次进攻西魏之战。北魏永熙三年(534年),东魏、西魏分立后,即谋取对方。东魏丞相高欢采取南和梁、北和柔然(时据今内蒙古北部,蒙古人民共和国中南部少数族国)之策后,于东魏天平三年(536年),兵分三路进攻西魏。以司徒高敖曹攻上洛(今陕西商县),大都督窦泰攻潼关,高欢自率兵进军蒲阪(今山西永济),渡黄河攻渭北。次年(537年)正月,高欢在蒲阪选三浮桥,示以渡河之势。西魏丞相宇文泰率军于广阳(今陕西临潼北)料定高欢造浮桥是为牵制西魏军,实以利窦泰军西进。时窦泰骄傲轻敌,宇文泰扬言退保陇右(今甘肃中西部),暗中遣军急趋小关(在潼关之北)。窦泰不意宇文泰军猝至,仓促应战,全军败没,窦泰自杀。高欢闻讯撤浮桥退走。高敖曹自商山(今陕西商县东)西进攻克上洛,又欲向兰田关(今陕西兰田)进军,高欢因窦泰军败,命高敖曹全军撤还。东魏攻西魏第一战失利。 潼关之战南北朝时期西魏击败东魏进攻的一次战役。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为避权臣高欢,弃洛阳西奔长安,投靠关西大行台宇文泰。高欢追至潼关,不及,遂占潼关,于洛阳又立孝静帝,改元天平,史称 “东魏” 。宇文泰趁高欢返回洛阳之际,夺取潼关,并于次年在元修暴死之后新立文帝,建元大统,史称 “西魏” 。天平三年(536年),高欢兵分3路西攻长安: 南路从上洛(今陕西商县)北上; 中路由大都督窦泰统领取潼关西进; 北路高欢屯兵蒲坂(今山西永济),欲渡河经渭北取长安。天平四年(537年)宇文泰识破高欢意在牵制西魏主力,以便中路军西犯之意图,故声言要退保陇右,而暗中遣兵东进至小关(潼关南侧),趁东魏军立足未稳发起猛攻。窦泰大败,自杀。高欢被迫撤退。此战之后,西魏由弱变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