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炭疽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炭疽病又称“脾脱疽”,俗称“血脾胀”。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野生动物共患的一种急、烈性传染病。经消化道、伤口、虫咬而传染。主要症状为高热、粘膜紫黑、呼吸困难,脾脏肿胀,常不及医治而死。尸体迅速臌气,尸僵不全,天然孔出血,血液黑粘而不凝。应焚化或深埋,严禁宰剥。被污染地面和用具应严密消毒。用抗炭疽血清、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健畜可定期注射无毒炭疽芽孢菌苗预防。 炭疽病由炭疽杆菌引起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1876年德国的R.K.柯赫培养炭疽杆菌成功。炭疽杆菌是长为3~10μm、宽1~1.5 μm的大杆菌。需氧菌,适宜生长温度37℃。有3种传染途径:消化道感染、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潜伏期1~3d,最长为14d。可分为最急性型(约0.5 h~2 h死亡)、急性型(1~2d死亡)和亚急性(3~5d死亡)3种类型。草食性动物和绵羊、山羊、牛、马、猪等以及人都易感染。治疗以抗炭疽血清效果最佳。用量为牛、马一次100~300 mL,猪50~100 mL。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