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牟宗三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牟宗三1909—

中国现代哲学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字离中。山东栖霞人。1927年入北京大学预科,二年后升入哲学系。1933年毕业,先后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1949年赴台,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和东海大学。1960年到香港,先任教于香港大学,后转入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任哲学系主任。1974年退休,专任新亚研究所教授。牟宗三的思想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一是三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末期,主要从事逻辑和认识论的研究,著有《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的玄学与道德哲学》、《逻辑典范》、《认识心之批判》等;二是五十年代,着力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在重新确立儒家道德理想的前提下,吸收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开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道路,著有《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政道与治道》。三是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致力于疏解儒释道三家的义理,阐发儒家内圣之学的形成、演变及发展,著有《才性与玄理》、《佛性与般若》、 《心体与性体》、 《从陆象山到刘蕺山》、《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现象与物自身》、《圆善论》等。牟宗三思想的核心即在摄纳康德哲学的前提下,发挥儒家心性之学的义理,完成儒家的道德形上学。他认为,儒家哲学思想的主流,不是用气为性,而是用理为性,性是人的内在本质,一方面它直通于内,是人的内在道德性,另方面它贯通于天,即所谓“天命之谓性”。性是即内在即超越的,它沟通了形而下与形而上两个世界。性的真实性在践仁尽性的实践工夫中步步呈现。道德的本义,正是人的道德心的自主、自律、自决、自定的呈现,而不是对理的被动顺从。康德不了解人的性、心的这种即存有即活动的真义,因此他的自由意志的普遍性只是一个公设,其道德理沦不能落到实处。这正是儒家超过康德之处。牟还提出了“三统之说”,认为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即:“一、道统之肯定,此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二、学统之开出,此即转出 ‘知性主体’以融纳希腊传统,开出学术之独立性。三、政统之继续,此即由认识政体之发展而肯定民主政治为必然”。(《道德的理想主义》)认为中国文化有道统而无学统和政统,我们的使命即是通过“良知坎陷”,从“德性主体”转出“知性主体”和“政治主体”,作为吸收西方科学与民主的内在根据。

牟宗三

中国哲学家。1909年生,1995年去世。现代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山东省栖霞市人。19岁入北京大学预科,师从熊十力。1937年春在北京主编《再生杂志》,后曾任教于成都华西大学、重庆中央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大学。1949年去台湾省,任教于台湾师范学院、东海大学,创办了以重建儒家思想为宗旨的人文友会。1954年应聘为台湾“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1960年赴香港大学讲学,后转入香港中文大学,与唐君毅、徐复观等创办新亚研究所,并任该所教授。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