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献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献身Xianshen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生命。在调解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中,道德调节的突出特点是要求个人作出必要的节制和牺牲,也就是说,道德是以个人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献身精神,就没有道德可言。献身的具体表现是:履行道德要求不考虑极端不利的社会条件或个人生活境遇, 不考虑敌对的周围环境和外来压力,而坚持忍受困难,作自我牺牲。这种献身精神的概念是由斯多葛主义创造出来的, 它提倡在对人敌视的条件下,把献身精神发展成为殉难,为崇高的理想而捐躯, 这种精神尽管带着消极和悲观主义的烙印, 但具有民主主义的思想, 适应了世界宗教的需要(特别是基督教的需要)。在基督教中,耶稣的形象被奉为殉难者的榜样, 因为他是为了替全人类赎罪和拯救全人类而献身的,业已巩固下来的基督教会认为,献身精神和殉难就是“为了天王的光荣”而接受异教徒强加的痛苦和死亡,就是僧侣生活和独居修道。在革命的道德传统中,献身精神获得了与上述不同的另一种涵义:它被看成是在特殊条件下积极的英雄主义表现的特殊形式。具体说,我们的事业是要解放全人类,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这个过程是曲折复杂的。因此,在困难和失败的时候,要求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是生命。列宁指出: “工人阶级的优秀分子抱着自我牺牲的精神阵亡了,因为他们懂得,他们虽然牺牲了,但他们拯救了后代子孙, 拯救了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 (《列宁选集》第30卷, 第456页) 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利益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中, 我们仍需继续发扬这种献身精神。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