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举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举人

选举制度中的一个中选等级。始于金,行于明、清。金时律科、经童科中选者为举人。明、清乡试中式者为举人。《金史·选举志一》: “故金取士之目有七焉。其试词赋、经义、策论中选者,谓之进士。律科、经童中选者,曰举人。……凡诸进士举人,由乡至府,由府至省,及殿廷,凡4试皆中选,则官之。”《明史·选举志二》: “3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试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3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举人

❶隋唐宋元时期,“举人”泛指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即应举之人。俗称“举子”。
❷明清时期,“举人”成为乡试中式者的专称,可作为一种出身资格。

举人

❶意指推荐人才。汉代取士,令郡国守相荐举,称举人。唐宋凡入京应试的各地乡贡皆谓举人。
❷明清时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

举人

科场称谓。始见于汉,因由各地官吏荐举,故名。后俗称举人,专指科举制度中应贡举考试的各科士人。隋、唐、五代时指进士科由官府,特别是州、县、馆、监送往尚书省参加礼部或吏部考试者,意为应举之人。唐制,举人又称“进士”、“贡士”,如德行乖僻,不与举状相符,则贡举者受罚。宋承唐制,凡应贡举考试的各科士人,均称“举人”,俗称“举子”。登科即授官,应试不合格须再应举,无“出身”,但可免除丁役、身丁钱米;曾赴礼部试者,犯徒以下公罪和杖以下私罪,均许赎。明清则作为乡试中式者之专称,成为一种出身资格,明代有新中式、下第、坐监、署教和正榜、副榜之分,可于次年进京会试,亦可直接授官。《明史·选举志二》:“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清梁章鉅《称谓录》卷二十四:“古称所举之人为举人,未尝定为名目。而称乡试中式曰举人,则自明始。”清制,举人应会试三次以上而未取,可参加“大挑”,选中者可授知县或教职。参见“大挑”。

举人

中国唐宋时期全国各地的乡贡入京参加礼部开科考试者的通称。明清时期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

举人

清代满洲八旗等旗人生员和汉生员乡试中式者之称。满洲八旗授举人,始于天聪八年(1634)。顺治时,满、汉分榜,故有满、汉举人之别。康熙时,满、汉合榜统称举人后,仅存举人、翻译举人、宗室举人之分。考中者经拣选、大挑、截取等三种途径,可充任小京官、知县、教谕、教习等官职。至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废科举后停授。

举人

中国唐宋时期全国各地的乡贡入京参加礼部开科考试者的通称。明清时期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