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92 理

主要指法则或规律。如战国韩非认为:“理者,成物之文 (指规律) 也。” (《韩非子·解老》) 《孟子》、《庄子》、《荀子》等书中“理”字时有出现,其含义或谓物之形式,或谓物之法则和规律。唐华严宗将理与事物分开,提出“理事无碍”的命题。北宋张载视“理”为物质运动的规律,说:“天地之气,虽聚散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正蒙·太和》)二程则以理为总一之理,视为宇宙之本原。程颢提出“天理”说,程颐强调形上之理支配形下之气。南宋朱熹发挥程颐的观点,不仅强调物之理,而且强调人的本性之理。“道是在物之理,性是在己之理。然物之理,都在我此理之中”(《朱子语类》卷一百)。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宰书》)。明王守仁亦主此说。王廷相发挥张载的观点。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气是根本,理依赖于气。清戴震反对程朱一元之理,强调“一本万殊”,“不徒曰事物之理,而曰理散在事物。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理散在事物,于是冥心求理,谓一本万殊。” ( 《孟子字义疏证·理》)。

理li

主要指法则、规律或规范。最早出现于战国,《孟子·告子》:“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以理为当然之则,人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荀子》、《韩非子》中所讲的理,其基本含义,乃一物之理,即一物之条理、法则或规律。唐代华严宗将世界分为“事法界”(指形形色色的现象世界)和“理法界”(指清净的本体世界),把理看作一种精神性的实体,是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世界的本体。北宋张载则视“理”为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程颐则以“理”为“天理”,为宇宙的本原,世界的根本,又把理看作一物之所以成为那个样子根据。朱熹发挥了程颐的观点,对“理”作了系统的论述,认为理是形而上的,是构成万物的根本,它不生不灭,永恒存在。其所谓“理”,既指当然之则,一物之所以然,又指事物变化的条理、法则或规律。陆九渊提出“心即理”,明王守仁加以发挥,认为“心外无理”。王廷相提出“理根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的观点,认为天有天之理,地有地之理,人物有人物之理,各个差别,“气万则理万。理随气变,物变则理迁”。王夫之总结了前人的思想成果,以为理气不可分离,理既是无形不可得而见的,又是气之条绪节文,通过气可以把握。理既指自然界的秩序、规律,万物的本性、条理,事之所以然,又指封建道德规范。戴震则以“必然”表述理,认为理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并明确提出了“分理”的概念,即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特殊本质。

官名。掌主狱讼。《吕氏春秋·孟秋纪》: “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 决狱讼,必正平; 戮有罪,严断刑。”

谥号。君主与大臣之美谥。苏洵《谥法》曰: “才敏审谛曰理。”郑樵《通志·谥略》把“理”列为上谥。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