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理解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理解lijie

广义地说,就是揭露事物本质的过程;狭义地说,是指向于揭露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本质和关系,把它归于一定的对象和现象类别之中,并阐明其原因以及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对理解的几种认识:❶理解是思维活动的过程,与思维活动的过程相始终;
❷理解可以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来使用;
❸理解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从对象的性质看,理解可分为:❶言语的理解。主要是指对言语的意义的理解,并对言语的言外之音、弦外之意的理解,即对于并非公开表露出来的东西和有时与言语的表面的意义不相符合的东西的理解。
❷行动的理解。在于揭示人们所进行的行动的客观原因,他们的行动动机,他们的行动目的,并赋予他们的行动以社会意义。
❸科学理论(定义、定理、原理、法则等)的理解。在于揭示客观现实的事实和现象的实质,其组成的部分、其发生和发展、其意义和作用以及与其他事实和现象的联系与关系。从程度水平上看,理解可分为:❶能把对事实或现象归入某一范畴,把特殊的、具体的事例归入相应的概念;
❷理解意味着人们去解释事实产生的原因,解释事实或现象引起的后果,也就是把它归入因果关系的联系中去,从而揭露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理解的标志: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实现对被理解对象的转换,即能改组原文,改变表达方式(如另一种符号体系或图表等),以较压缩或较展开的形式,概述原文的一般内容,发挥原文的基本思想。不能复述,就不能理解。
❷能正确地解释被理解对象,即能列举恰切的事例,能从各种变式中识别被理解的对象,能通过分析把握被理解对象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
❸能进行推广,即能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上,作出推论,或者作出有意义的扩展。有助于理解的因素有:❶知识基础。能否充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是影响理解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的和必要的条件,知识经验的有无、多少,都将影响着理解的进行。
❷复述。能尽早地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复述,将有效地加深对对象的理解。
❸操作。能在实际活动中加以应用,准确地操作,自然会促进理解。这里,实际操作与词的解释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❹直观形象。言语与直观形象的结合,在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理解客体的结构、完成某些动作的方法时,词的描述往往不能完全保证理解,而直观形象不仅有助于说明所要理解的对象,而且也有助于揭示所要理解的对象的本质。理解可分为直接的理解和间接的理解。直接的理解,是在瞬息之间实现的,不要求任何中介性的思维过程,与知觉过程融合在一起,对已经熟知的语言、现象及动作,都是这样被理解的。间接的理解,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和综合过程,实现从最初模糊的、未分化的理解,向明确的、清楚的分化的理解过渡。心理学中三种关于理解的学说:一是格式塔学派的顿悟说,他们不承认经验在理解中的作用,而把理解归结为顿悟,即突然接通。二是巴甫洛夫学派的“联想的联想”说,他们认为:“当形成联系即所谓联想时,这无疑也就是事情有关的知识,就是对于外在世界一定诸关系的知识,而当你下一次利用它时,就叫做理解。”可见,理解就是对已有联系的利用。三是认知学派的结构同化说,他们认为:任何知识都是对于按一定关系、一定模式构成的事物结构的认识,个体在认识中形成了这个相应的知识结构后,对新事物进行认识时就把新事物同化于已有的认知结构,或是改组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新事物包括进去,这样的心理活动就是理解。

理解

是贯穿整个审美过程的一个心理因素。它并不是审美认识进入理性阶段后才参与的,而介入想象和情感活动的全过程,否则想象和情感就成了一种纯粹的无意识的乱想,成为一种混乱的情绪状态。首先审美的理解是不同于科学认识活动中的理解因素的,它不是概念、判断、推理的理性思维过程,而是和情感交融统一的对对象形式意味的直觉把握,近乎是一种“悟”,即指通过个体的独特感受及体验领悟到事物的某种意义,直至宇宙、人生的普遍意义。它是在长期的生活积累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高级感受能力,是以“感觉”的方式进行的理解,只是这种感受是一种渗透着理性的感觉,常常表现为“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当你面对一枝腊梅在银光闪烁的冰天雪地里一枝独秀,傲雪绽开时,你不仅看到了那美丽的花瓣,在它颤抖的刹那,你仿佛领悟了人生的哲理,体味到高洁的真谛,惊喜之余,你心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崇高人生的渴望。假如你濒临大海,在海天一色,波涛汹涌的黄昏,你看到的不只是夕阳的灿烂,你感悟到人生的短暂,宇宙的宏阔,此时你心中豁然洞开,顿时宠辱皆忘,仿佛窥见了宇宙的真理和永恒。这一切都是你在感性的审美中,理性对感情的内在超越,透过事物,直接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我们可称之为直觉领悟。这种感性中的理性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同时渗透于人的情感活动之中。

理解Lijie

人际关系概念。指对人的心理的领会和了解。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理解是前提,不理解则往往产生心理障碍,与学生产生隔阂,不利于教学的进行。学生需要别人理解,教师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看到他们的主流、本质,找到与他们共同的语言,关心他们的苦恼、快乐、需要、爱好,了解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思想。理解不等于赞同、迁就,学生也不能因为别人不同意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就认为别人(或老师)不理解自己。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