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甘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甘草巴州甘草分布面积广、品种全,有“甘草王国”之称。主要分布在开都河、塔里木河、孔雀河、迪那河、车尔臣河流域和博斯腾湖畔,胀里甘草主要分布在且末、若羌、尉犁、轮台及库尔勒等地。光果甘草与乌拉尔甘草多混生在和静、焉耆、和硕及库尔勒等地,在焉耆盆地及库尔勒市郊尚有少量黄甘草及粗毛甘草分布。年采挖量5000-10000吨,占全国1/4强。巴州用甘草生产的“松树牌”甘草膏品质优良,含草酸21%以上,国家出口免检,销往日本、美国、德国和东南亚地区。 甘草内蒙古自治区出产的甘草产量仅次于新疆,占全国第二位,但它以条杆直、色赤红、质坚、药效高而居全国首位。在内蒙古地区甘草以产地分可分为梁外甘草、西北甘草、东北甘草。甘草是许多药品的主要配料,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强肾骨,并有镇咳、祛痰、解毒的作用,久服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甘草别名甜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可入药,是中药中常用的解毒、调和药剂,故有“十方九草”之说。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能起到抗溃疡、抗炎症、降血压、降血脂、中枢抑制、针痉甚至抗肿瘤的作用,被称为中药里的“国老”,赞为“药中之王”。甘草又是副食品工业的原料,可做酱油、口香糖、饼干、香烟的添加剂和酿酒的香料剂。在工业和印染业中,甘草也有广泛的用途。 甘草gancaoGlycyrrhiza uralensis又称甜草。双子叶植物,豆科,蝶形花亚科。多年生草本。根和根状茎粗壮,皮红棕色。茎、叶及花萼均有短毛和腺体,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形或宽卵形。总状花序腋生,蝶形花冠,蓝紫色,旗瓣大,卵圆形,龙骨瓣直,较翼瓣短,都有爪,荚果条形,呈镰刀状或环状弯曲,有褐色腺状刺。花期7月。生于干燥草原及向阳山坡。产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根状茎供药用,能解毒、镇咳、健脾胃、调和诸药。又可作糖果、卷烟及蜜饯食品的调味剂。 甘草radix glycyrrhizae补气药。出《神农本草经》。见《蕃牧纂验方》。又名蜜甘、蜜草、炙草、粉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的根茎。切片。生用或炙用。主产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等地。甘,平。入脾、肺经。功能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缓和药性。主治:❶脾虚气弱, 食少泄泻, 配党参、白术、茯苓, 如四君子汤。如气虚血少, 脉结代, 心动悸,配生地黄、阿胶、党参、桂枝、麦冬等, 如炙甘草汤(《伤寒论》)。 甘草ural licorice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生于向阳干旱钙质草原、河岸沙地,为半干燥寒温气候地区钙质土壤指示植物。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内蒙古;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亦产。根和根状茎粗壮,皮红棕色。茎被白色短毛和刺毛状腺体,小枝有时有棱角。羽状复叶,互生,小叶3~8对,卵圆形或倒卵形,先端急尖或钝,基部通常圆形,两面被白色短毛和腺体。总状花序;花萼钟状,5齿裂;蝶形花冠蓝紫色,旗瓣卵圆形;二体雄蕊(1+9);子房上位。荚果条形,密生刺毛状腺体。根状茎药用,为缓和祛痰剂、滑润剂、矫味剂,健脾胃,润肺、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又可做香烟及蜜饯食品的配料。 甘草别名甜草根。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圆柱形粗大,味甜。茎直立。叶互生。总状花序腋生,花淡紫色或紫红色。果镰刀状,棕色。全疆有分布。具有泻心火、清热解毒、健脾补气、润肺止咳的功能。药用根。主治乳腺炎、胃及十二指肠渍疡、慢性气管炎、咳嗽、气喘、慢性咽喉炎、食物中毒等病症。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亦称 “甜草”。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直长,红棕色,圆柱形,长达100~200厘米。茎直立,有腺毛,高50~100厘米。奇数羽状复叶,小叶长卵圆形,具短柄,着腺毛。总状花序腋生,萼钟状,蝶形花冠,淡紫色。荚果弯曲呈镰刀状,褐色,并有褐色腺毛和腺瘤。甘肃还产胀果甘草(G. inflata)和黄甘草(G. kansuensis),根及根状茎入药,性平,味甘甜,有镇咳、祛痰解毒之功能;亦可做香料和工业原料。是甘肃大宗输出药材之一。野生和栽培兼有,以野生为主。1983年调查,全省甘草生长面积约77万亩,蕴藏量约为5 060万斤。其中,陇东、陇中黄土区36万亩,蕴藏量约为2 040万斤; 河西温带干旱荒漠区10万亩, 蕴藏量约为668万斤; 河西温带极端干旱荒漠区25万亩, 蕴藏量约为2 086万斤;兰州、临夏、天水等地有零星分布,约有16万亩,蕴藏量约为246万斤。主要分布于高台、临泽、民勤、金塔、玉门、景泰、镇原、环县、庆阳、合水、华池、宁县等县,以及中部的一些县。1954~1985年, 收购量11116.4万斤; 1985年收购量1197.6万斤。20世纪70年代后,甘草出口量剧增,致使过量采挖,植被破坏严重。因此,收购的甘草规格也下降。主产甘草的金塔县, 1957年特等甘草的收购量8万斤, 1982年下降为1.1万斤,所占比重由 28. 5%下降为0.8%; 一等甘草由48.85%下降为8.5%。二等、三等和毛条则大量充斥于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