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上元传统节名。也称元宵、元夕、灯节、正月十五等。西汉时,正月十五日祠太一 (即天帝),这是当时宫廷中的一项礼仪活动。始行元宵张灯是在东汉,汉明帝提倡佛教,于上元之夜在宫内、寺院“燃灯表佛”,令士族及庶民百姓一律点灯。但作为一个特定的节日,上元节约形成于隋朝初年。其时,人们张灯游观、彻夜欢庆,最初是闹一个晚上,至唐代,闹元宵延至三夜,北宋时又延长到五夜。明朝,朱元璋制定从正月初八晚上开始张灯,直至十七日夜落灯,宫中各处悬灯张彩,人们身着盛装登楼观赏,并燃放焰火。明宫廷以正月十六为上元节高涨,紫禁城里曾因燃放焰火而引起火灾。除吃元宵外,宫中还要汇集全国各地的山珍海味以供享用。清宫规制,皇帝平时吃饭与家人分开,上元节却须与家人共举家宴,并同吃元宵。有时皇帝还将御膳房制作的元宵赐给王公大臣,王公大臣亦把家制的元宵进献皇上和皇后。 上元即今南京市。秦汉时期为秣陵县地。隋改置江宁县。唐上元二年(761年)改称“上元”。因年号而得名。南唐为西都。宋代为建康府治。明洪武初年,定都于此,为应天府治。 上元唐代南诏王异牟寻年号。784—?年。异牟寻后改元“元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