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生长素 |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
释义 | 生长素shengzhangsu是发现最早的一种植物激素,化学名为吲哚乙酸,简称IAA。已能人工合成。纯品为无色结晶,易溶于乙醚、乙醇、丙酮等。生长素有促进茎的伸长生长、促进发根、诱导愈伤组织形成、促进子房膨大成为果实、抑制器官脱落等多种生理作用。但其最基本的是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不同器官的生长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一般来说,根最敏感,茎比较差,芽界于根和茎之间,三者的最适浓度为茎>芽>根。植物体内生长素主要在茎尖和茎尖下的幼叶,以及其他分生组织形成,在不断形成的同时,通过光氧化或吲哚乙酸氧化酶的作用而破坏。生长素在体内可以游离状态存在,也可和葡萄糖、氨基酸、肌醇等相结合成为结合状态。前者具有生理活性,后者失去活性,但在一定条件下有些可转化为游离状态。自发现吲哚乙酸后,人工合成了许多和吲哚乙酸有类似生理效应的生长调节剂,如吲哚丁酸(简称IBA)、萘乙酸(简称NAA)、2,4-二氯苯氧乙酸(简称2,4-D)等。它们不像吲哚乙酸那样易被体内的吲哚乙酸氧化酶分解而失活,药剂持久,因此使用生长素时,通常选用这些具有生长素生理活性的生长调节剂。目前主要用于促进插枝生根、果实发育、疏花和防止落果,以及杀死杂草等方面。 图541 吲哚乙酸结构式 生长素auxins一类含有一个不饱和芳香族环以及一个乙酸侧链的内源植物激素。包括吲哚乙酸(IAA)、4-氯-IAA、5-羟-IAA与苯乙酸。其中,吲哚乙酸是发现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天然生长素。其发现史可追溯到1872年波兰园艺学家谢连斯基(Cie-lielski) 对根尖控制根伸长区生长的研究以及达尔文(C.Darwin)父子对草胚芽鞘向光性的研究。1928年,温特(F.W.Went)首次分离出这种引起胚芽鞘弯曲的化学信使,命名为生长素。1934年,凯格(F.Kogl)等确定它为吲哚乙酸。因此,习惯上常把吲哚乙酸作为生长素的同义词。 植物对外源生长素的生理反应
作用机理 近年来提出了激素受体的概念。激素受体是一个大分子细胞组分,能与相应激素特异地结合,这种复合物能发动一系列反应,最后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效应。吲哚乙酸与受体的复合物有两个方面的效应: 一是作用于膜蛋白,影响介质酸化、离子泵运输和紧张度变化,属于快反应(<10分钟); 一是作用于核酸,引起细胞壁变化和蛋白质合成,属于慢反应(>10分钟)。介质酸化是细胞生长的重要条件,吲哚乙酸能活化质膜上的腺苷三磷酸(ATP)酶,刺激氢离子流出细胞,降低介质pH值,于是有关的酶被活化而水解细胞壁多糖,使细胞壁软化而细胞得以扩伸。介质酸化与吲哚乙酸诱导的生长紧密联系似已无疑义,但细胞扩伸、介质酸化和离子运动如何整合成为一个最终表现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系统,尚难以观察。这些与细胞紧张度有关的变化,也可能只是吲哚乙酸效应的一个很小的早期发现部分。施用吲哚乙酸后导致特定信使核糖核酸(mRNA)序列的出现,从而改变了蛋白质的合成,这已在豌豆和大豆茎段中被证实。至于这些被吲哚乙酸处理所活化的mRNA序列究竟编码了什么酶,是目前正在研究的问题。吲哚乙酸处理还改变了细胞壁的弹性,使细胞生长得以进行。细胞壁弹性的改变看来不能简单地归因于pH值的下降,而是细胞壁中酶活性提高所引起的变化。 生长素植物激素之一。化学名为吲哚乙酸(简称IAA)。有调节茎的生长速率、抑制侧芽生长、促进生根等作用。可引起单性结实,促进菠萝等植物的开花。在农林中获得广泛应用。 生长素见“植物生理”中的“生长素”。 生长素auxin含有不饱和芳香族环和一个乙酸侧链,主要促进细胞伸长的一类植物激素。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acid,IAA)是最早发现的一种生长素。此外,高等植物中还有吲哚乙醛、吲哚乙醇、吲哚乙腈、4-氯吲哚乙酸和苯乙酸等生长素。具有促进细胞生长,诱导单性结实,刺激愈伤组织的形成和生根,抑制腋芽生长等生理效应。主要存在于幼嫩的正在生长的根端、茎端,正展开的叶片,生长着的果实以及种子中。常以游离型和束缚型两种形式存在。主要为极性运输。色氨酸是生长素合成的前体物。吲哚乙酸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可氧化分解生长素。根据化学结构上的特性,已人工合成多种类生长素效应的化合物,如萘乙酸(NAA)、2,4-D、2,4,5T等,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上。 |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