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电子音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电子音乐运用电子机件制作出来的音乐。1951年原联邦德国科隆广播电台首建电子音乐制作室,1953年产生第一件作品。1956年起,艾默特的《乐曲五首》、斯托克豪森的《青年之歌》等陆续问世。此后,米兰、普林斯顿、东京等地亦相继建立电子音乐制作室。50年代,电子音乐是计算机就绪后再进行制作的,音的频率、时值、音量、起音、衰减、混响等均记于坐标纸上,再用磁带经多次分录及混录而成。当时,大致通过正弦音发生器、白噪声发生器、方形波发生器等取得各种音源,再经滤波器、环形调制、混响、变速磁带录音机、力度抑制器等使之变形、变质、变量,进而加以剪接处理,组成作品。制作者运用这些电子技术,可以任意组合各种奇异的声音、变换节奏,制造自然音和乐器所达不到的音城和速度,还可创造想象中的声音。1956年左右,穆格发明色括震荡器、放大器、程序控制器等在内的功能相当复杂的“电子发声合成装置”,使电子音乐的制作过程大为简化。制作者不但可以随意获得各种所需的声音,直接控制音调、节奏、力度和音乐,且选择应用电钮便能直接听到最后的音响。此后,“电子发声合成装置”,又与电子计算机相结合,只安排进足够的数据和资料,便能复制出特定风格的音乐来。,随着“数字模拟变换器”的运用,各种丰富的波形正被创制出来,除能完善地模拟乐器的声音外,还能显现出实际演奏中演奏者身体和气质上的特点。70年代崭新的电子音乐制作室已能产生制作者所需要的任何声音,记忆作曲者所确定的一系列事件,并在接到命令后立即将整个作品演奏出来。 电子音乐运用电子器材制作出来的音乐。可通过录制各种乐音或自然音响加工而成,也可由电子器材直接制作出需要的乐音或音响加工组合而成。是音乐与电子科学结合的产物,传统意义的演奏形式已不需要。开拓了音乐表现的新领域,具有无限创造的可能性。1951年西德科隆电台首创电子音乐制作室。“电子发声合成装置”出现后,制作过程更为简化。只要利用电子计算机,输入足够的数据资料,即可制成各种特定风格的音乐,并在接到指令后立即奏出整个作品。也有人用以称电子乐器演奏或用电子计算机作曲的一般音乐。 电子音乐由电子音响机件发声而构成的音乐。有3种类型(预先录制的音带音乐、现场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始于20世纪50年代,1949~1950年实验,1951年公开演示,1951年艾默特创立第1个电子音乐工作室。1956年出现穆格电子合成器,后与计算机结合。已有作品1万余首,代表作:艾默特《乐曲5首》、施托克豪森《少年之歌》、凯奇《3张想象的风景画》等。 电子音乐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音乐。其主要音响来源是用电子技术制作出来的。1951年西德科隆广播电台最早进行电子音乐实验,首建电子音乐制作室。1953年产生第一部作品。1956年起,爱默特的《乐曲五首》、斯托克豪森的《青年之歌》等,相继问世。后者成为电子音乐中影响最大的一位作曲家,自1954年他制作的《习作Ⅰ、Ⅱ》灌制唱片问世以后,电子音乐开始流行起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