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痰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痰饮phlegm and excessive fluid体内津液凝聚变质而成的病理性产物,粘稠而浊的称痰,稀薄而清的称饮。源于《黄帝内经》。痰饮可引起进一步的病变, 如痰浊阻肺, 痰迷心窍, 水气凌心等。其成因是外感、内伤、寄生虫、毒物等影响了动物的脏腑功能, 特别是脾、肺、肾的运化、调节和气化水液的功能,使津液不行或受热煎寒凝,聚而不散所致。痰多出于肺, 又常生自脾失健运, 故有“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之说。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病证不一, 往往与一些疑难症有关。痰在肺, 有热痰、寒痰、燥痰、湿痰之分, 出现咳喘; 在胃吐粘涎; 在皮肤经络生瘰疬; 痰闭心窍,见神志失常, 昏迷倒地。《元亨疗马集》中心经热、心痛、心热风邪、心黄、肺寒吐沫、肺壅等病证的病因中, 或记“瘀痰结在胸中”、“瘀痰凝于罗膈”,或记“心窍痰瘀, 迷乱其心”。饮多见于胸腹四肢, 多由脾肾阳气虚弱所致。临证所见的胸水、腹水、肌肤水肿等, 均为饮患。《司牧安骥集》和《元亨疗马集》中有败水积于肾的内肾黄、积于腹下的肚黄、湿浊注于脐下的宿水停脐和“肾虚腿肿步行迟”等记载。 痰饮中医病名。是指体内水液不能输化,停留或渗注于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疾病。一般认为“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古今医统》)。临床统称为痰饮。痰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多种水饮病的总称。多因脾、肺、肾功能失调,水液运化失常所致。治疗应以温补脾肾以固本,利水逐饮以治标。狭义的痰饮为四饮之一,是水饮病的一种,是指饮邪留于肠胃的疾病。临床表现有:呕吐清涎、胃脘部有振水音、饮食减少、形体消瘦、头晕、心悸气短等。治疗宜温阳化饮。 痰饮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聚在某些部位而形成的一类病证。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狭义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欲所伤,三焦气化失常,肺、脾、肾功能失调,阳虚阴盛,水饮内停为饮。中老年妇女常患此病。辨证论治:痰饮: 痰饮❶体内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亦是致病因素之一。其中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咯吐出的为有形之痰,停留在体内的为无形之痰。痰饮停滞脏腑经络等处,可致多种疾病。无论因病生痰,或因痰致病,均与肺、脾二脏有关,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致病特点:咳吐痰涎,水肿胀满,眩晕呕吐,心悸胸闷,苔腻脉弦滑等。 痰饮❶病症名。广义的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症。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因外感寒湿,饮食劳倦所伤,以致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三脏对津液的通调、转输、蒸化失职,津停为饮。狭义的指诸饮中的一个病症。因脾阳虚弱,饮留肠胃,症见:形体逐渐消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胸胁支满,心悸眩晕等。治宜温脾化饮。 痰饮retention phlegm and excessive fluid中兽医学名词。水液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局部病理性产物。清稀如水者为饮,黏浊而稠者为痰。痰是体内病理产物,其含义较广,既指呼吸道分泌的痰液,也是致病因素。肺、脾、肾功能失常,水液不能正常运化和输布,水湿不化则凝滞成痰;亦可因津液被火热煎熬而成。但主要由于脾不健运所致,故有“脾为生痰之源”的说法。痰病除见咳嗽、气喘等属于呼吸系统疾患外,若痰留经络则生瘰疬,痰迷心窍,则可见神志失常,或昏倒于地。“饮”多由脾、肾阳虚所致。饮在肌肤则成水肿;饮在胸中,则成胸水;饮在腹中,则成腹水;水饮在胃肠,则成湿寒秘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