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72 白朴1226—1306?元杂剧作家。初名恒,字仁辅,后字太素,号兰谷。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人。父名华,金哀宗时任枢密院判官。8岁时,南京 (今开封)陷落,父亲随哀宗奔归德,母陷元军中。白朴随父挚大诗人元好问北渡黄河。后随父居真定(今河北正定)。中统年间(1261—1263)谢绝中书右丞相史天泽推荐,拒不出仕。青、壮时期,游大都(今北京)、顺天(今河北保定一带)、寿春、怀州(今河南沁阳)等地。55岁徙居建康(今南京),此后曾游维扬、杭州等江南一带。作有杂剧16种,今仅存《裴少俊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2种。另存《韩翠蘋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若干残留曲文。 白朴1226—1306后Bai pu元代戏曲作家、词人。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隩州(今山西河曲县附近)人。幼年时值金国覆亡,母亲被掳送蒙古军中后,曾一度跟随父亲的好友元好问。终身未仕。 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作家、词人。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境内)人。幼年时值金国覆亡,母亲被掳送蒙古军中后,曾一度跟随父亲的好友元好问。终身未仕,度诗酒生活。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暮年北返。与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现知其作杂剧十六种,仅存《墙头马上》、《梧桐树》二种,都是描写爱情的作品。《流红叶》、《箭射双雕》二种各存曲词一折。另有词集《天籁集》。《墙头马上》是反映封建社会男女爱情问题的优秀作品之一。作品受白居易《新乐府·井底引银瓶》一诗的启发,正面歌颂青年男女对自由婚姻的合理要求和斗争,塑造了李千金的光辉形象。白朴的散曲,风格清丽,今有小令十六首,套曲四个。 白朴Baipu元代杂剧作家。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人。生于1226年,卒于1306年以后。白朴8岁时汴京(今开封)沦陷,由父执元好问挈带北渡黄河。青年时期曾受人举荐,但不肯出仕。一生喜好漫游,遍及南北。死后被元朝赠嘉议大夫、掌礼仪院太卿。白朴著有杂剧16种,现存2种:《裴少俊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词集《天籁集》为他生前手订,所作散曲存小令37首,套数四,内容多为叹世、写景或男女之情的咏唱,文字清丽,小令尤为突出。《墙头马上》取材于唐白居易新乐府《井底引银瓶》,写的是李千金与尚书之子裴少俊相爱,私奔至裴家,于后花园共度七载,生下一双儿女,被裴尚书发现赶出家门。裴少俊高中状元,请回李千金,閤家团圆。裴尚书则受到李千金的一番奚落。此剧极富喜剧色彩,至今仍活跃于舞台。《梧桐雨》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包括长生殿庆七夕、沉香亭舞霓裳、马嵬坡杨贵妃之死、秋雨夜哭奠杨贵妃等情节。白朴结合自己的时代感受,在改编这一历史故事时加强了对李杨骄奢淫逸的批判。其艺术风格则是注重人物心理的揭示和环境气氛的渲染:第四折唐明皇内心交织着忆旧、伤逝、相思的感伤情绪,与秋夜雨打梧桐的萧瑟氛围构成一种剧诗的境界,凄清动人。白朴在剧作中流露的那种人世沧桑之感同词作中寄托的历史兴亡之感,一脉相通,回旋良久。 白朴1226~1306后元代戏曲家,词人。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嶂(今山西河曲)人。白朴生于金末,自幼即遭丧乱。1233年,蒙古军攻陷金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市),其母被虏,时其父事哀宗于归德。白朴即随其通家父执元好问北渡黄河至山东聊城,又迁居山西忻州。他少年经历的国破家亡的悲惨遭遇和元好问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的成长有重要作用。后父北归依元名将史天泽,白朴随父客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元世祖中统初,数被举荐,坚辞谢,终身未仕。至元17年(1280)移居金陵,放浪山水间,以诗酒自娱。白朴自幼聪慧,善默记,早年习诗赋,后精于度曲。元好问视如己出,曾赞他“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 白朴1226—1306后元戏曲作家、词人。其词多怀古、写景之作,寄托兴亡之感和故国之情。风格以豪放为主,亦有婉丽之作。又善作散曲,多叹世、咏景和闺怨之作,以清丽见长。有《天籁集》词二卷;《全元散曲》辑存其小令37首,套曲4首。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参见“艺术”中的“白朴”。 白朴1226—?元戏曲作家,词人,“元曲四大家”之一。字仁甫、太素,号兰谷先生,隩州(今山西河曲)人。少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后游历各地,曾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暮年重归故里。终生未仕。精散曲、杂剧。所作杂剧今存16种,全本唯《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3种,残本存《流红叶》、《箭射双雕》2种,余仅存目录。多以恋爱、婚姻为题材,思想颂向具有一定社会意义。文笔工致精巧、清俊秀雅,真挚动人。 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家、词人。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隩州(今山西河曲)人。其父白华任金朝枢密院判官,他幼时遭金元之乱,其母被虏后,被寄养在其父好友元好问家,后渡河至山东聊城,又迁居山西忻州。元世祖中统初,被举荐朝廷,白朴再三辞谢,终身未仕。晚年寄居南京,纵情诗酒。新作杂剧今知有16种,现存《裴少俊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2种及《流红叶》、《射双雕》残曲。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齐名,后人合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墙头马上》与《梧桐雨》,前者讲究戏剧冲突、人物性格刻画,后者注重心境情绪的抒发,有明显的诗化倾向。其词现存100余首,多为怀古、闲适、咏物与应酬。词风近于宋代苏辛一派。散曲大都抒发个人哀愁或写景、写闺情。清丽俊爽、文辞工整,别有风韵。有词集《天籁集》,《全元散曲》辑存小令37首,套曲4首。 白朴1226~?元代戏曲作家。原名恒,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 (今山西河曲),金亡后流寓真定(今河北正定)。幼时幸元好问多方照顾,并教以文学。成年后不肯仕元,漫游各地。在大都时曾与关汉卿共同参加过玉京书会。晚年寓居金陵,以诗酒优游为乐。有杂剧16种,今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3种及《箭射双雕》、《流红叶》残曲;散曲存套数4套、小令30余首。另有词集《天籁集》。所存杂剧均写爱情故事,其中《梧桐雨》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恋情,典雅凄清,最为著名。其散曲多为叹世、写景及吟咏情爱之作,风格比较淡雅凝重,如名篇《仙吕·点绛唇(金凤钗分)》等。其词以描绘景物、吊古伤今者为佳,然或宗豪放,或效婉约,因袭前人过多,独创似嫌不足。 白朴元代戏曲作家、词人。 白朴1226~1306以后元代杂剧作家。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隩州(今山西河曲)人。父白华,金哀宗时任枢密院判官。白朴8岁时,汴京(今开封)陷于蒙古军队,母亲张氏遭难,白华随金哀宗出奔归德(今河南商丘)。白朴由父挚友元好问挈带北渡黄河。元好问是金末著名诗人,白朴自幼受到他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元世祖中统年间,史天泽曾向朝廷举荐白朴,白朴再三逊谢,没有出任。他在青壮年时期,曾漫游大都(今北京)、顺天(今河北保定一带)、寿春(今安徽寿县)、怀州(今河南沁阳)等地。55岁,徒居建康(今南京)。此后还到维扬(今扬州),杭州一带游历过。白朴的儿子白镛曾在元朝做官,白朴死后被赠嘉议大夫,掌补仪院太卿。白朴作有杂剧16种,现在《裴少俊墙头马上》和《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两种,均有多种刊本;仅留曲词残文的有《韩翠蘋御水流红叶》和《李克用箭射双雕》;《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见于天一阁本《录鬼簿》的记录。白朴现存的两种作品,都是元杂剧中的优秀作品,白朴所著词集《天籁集》,是他生前手订,现只存清代刊本。所作散曲存有小令37支,套数4套,内容多为叹世、写景和歌唱男女恋情。文字清丽俊逸,小令更为隽永。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