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法
兵法论著。又名《百战奇略》。宋无名氏撰,作者不可考。清刊《百战奇略》托名明代刘基撰。此书不分卷(或分二卷),选辑有关战争诸方面素材,归纳为一百个题目,故名“百战”。各篇取概括主题的一字为篇名。如叙用兵以计者,则题为《计战》。叙用间谍扰敌者,则题为《间战》。每篇二三百字,亦有不过百字或逾四五百字者。篇幅短小,内容精要。作者先以简练语言从理论上阐明题意,然后从《孙子兵法》等兵家名著中选一句名言概括本篇内容,如《谋战》:“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再从史籍中选择一个战争实例作为引证,把兵法理论与用兵实例融为一体,便于理解和掌握。各篇主题,有强调计谋作用的计战、谋战、间战等,有叙述治军的信战、教战、爱战、威战、赏战、罚战等,还有讲各种战术、战法的步战、骑战、地战、泽战等,以及叙后勤军备的饥战、粮战等。篇幅虽然不大,却包括了战争性质、战略战术、军事谋略、国防战备、作战指导、后勤补给、军事地理、将帅修养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
在军事思想方面,作者继承、发扬《孙子兵法》的辩证观点,强调胜败的互相转化。如以破釜沉舟的必死之心能由死而生,“幸生怕死则死”;胜利在望时尤其不可骄惰,“既胜则否”,稍有失误便功败垂成,而遭遇挫折时,又须保持冷静,把握契机,争取积极的转化。又如“困师必缺”,指出围城时给敌人留有生路,使之战而不坚,更利于拔城破军。在战术方面,强调掌握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要从心理上先制服敌人,夺人之心。作战之前,须对地形、敌人兵种进行调查研究,抢占制高点,利用优势,扬长避短。运用兵法,要随变而应之,不可拘于成法。治军练兵,要恩威并施。平时要爱兵如子,鼓励士卒要视死如归,又要以严明军纪加以督导,有动摇军心者斩杀不疑。作者还有一些颇具见解的观点,如“天战”篇论述政治与战争的关系,认为敌方君暗政乱,国势不稳,正是用兵克敌之天时;认为杯酒变血、麾竿毁折等所谓妖祥凶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战争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意向。国力既便强大,如一味穷兵黩武,亦会因好战而遭灭亡。全书汇集了古代兵书的精萃,又博采多种史料,分类编纂,既可作兵法理论书阅读,亦可作工具书查阅。这种编纂体例对后世影响颇大,明清兵书如《兵镜》、《兵经百篇》、《三十六计》皆采用这种形式。略有不足的是一些篇题立意不甚确切,有些战例选择不够恰当,前后体例不尽统一。
未见宋、元刊本,但明清以来,流传甚广,多次刻印。现存较早的刻本有明弘治十七年(1504)李赞刻《武经总要》附刊本、明金陵书林唐富春刻《武经总要》附刊本、明嘉靖七年(1528)李诏德刻二卷本。明崇祯间刻《韬略世法》收录此书,更名《新编百战百胜合法引证》。清雍正以后《帷幄全书》、《水陆攻守战略秘书七种》等丛书收录此书,更名为《百战奇略》。现通行本有1987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百战奇法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