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盐铁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盐铁论

论文。西汉桓宽撰。十二卷。宽字次公,汝南(今河南上蔡)人。博学,善为文。宣帝时举为郎,官至庐江太守丞。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集全国文学、贤良六十余人与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讨论盐铁国营和酒类专卖等事宜。后十年左右,桓宽利用此次会议记录,推衍双方议论,增广条目,编撰成书,计六十篇。御史大夫一派力主兴盐铁、设酒榷,以佐边费;贤良文学极言修德安民,广利农业,反对盐铁专卖。反映出当时重工商与重农桑两种思想斗争,展示社会卷貌,保存许多西汉中叶经济史料。全书采用对话体,彼此诘难。相互辩驳,逐步深入。或从容不迫说理论争,或抓住对方弱点以发难,或用生动比喻以突出论点。行文整齐而有变化,话语简练锋利,疏朗中见缜密。传达出与会者的感情神态,对会议的历史内容叙述详备。从现实出发,针砭时弊,切中要害,浑厚朴实。张注多私改古字,不足凭。有《四库全书》本。

091 盐铁论

汉代关于煮盐冶铁和铸钱等经济政策的著作。全书60篇。前41篇追溯公元前81年朝廷讨论盐铁官营政策的言论,后19篇是余论和著者的后序。著者桓宽,河南汝阳人。是汉宣帝的侍从官,后任庐江太守丞。汉武帝刘彻为了筹集抗击匈奴侵扰的经费和防止诸侯的分裂活动,于前119年实行盐铁官营等政策。刘彻死后,朝廷召开会议,就这一政策展开辩论。《盐铁论》记载了盐铁会议上关于义和利、官营和民营、本和末、贫和富的原则争论,为后世处理复杂的技术经济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33 盐铁论

书名。记录西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重要文献,桓宽编著,共10卷60篇。昭帝始元六年(81),诏令问郡国荐举的贤良、文子60余人咨询民间疾苦。他们反对当时实行的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等财经政策,并和御史大夫桑弘羊等进行了激烈的争辩,提出了不同的政见。内容涉及财经、军事、外交、内政、文化等诸方面。后人把这次会议称盐铁会议。这是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辩论会,反映当时在野地主同当权官僚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内的重大矛盾。《盐铁论》记述了双方的主要论点。是后世研究当时社会矛盾和思想政治斗争及桑弘羊经济思想的重要史料

《盐铁论》yantielun

西汉政论文集。西汉桓宽编著。桓宽字次公,汝南(今河南上蔡)人。生卒年不详,宣帝时举为郎,后任庐江太守。汉武帝时实行了盐铁官营、酒业专卖。汉昭帝时,朝廷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赴长安,“问以民所疾苦”,并令其与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讨论盐铁官营等重要经济问题,双方展开了激烈辩论。汉宣帝时,桓宽对会议文献进行加工整理,著成此书。书中记载了当时论辩情况。作者倾向于贤良文学一方,反对盐铁官营,但也客观地记录了双方观点。其内容涉及到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制、军事等诸多方面,暴露了统治者穷奢极侈、好大喜功造成的严重经济问题,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严刑峻法和酷吏政治。此书对研究西汉中期的社会情况有很高的价值。全书共60篇,每篇围绕一个问题,让双方互相诘难,各骋辞说,时有切中肯綮之言、生动活泼之语,明显受到汉赋的影响。作者在记言时描摹人物情态,并倾注主观爱憎,使某些人物音容宛然可见。其语言简练通俗,畅达明快。这是一部别具一格的论说文佳作,富于文采,郭沫若曾称之为“对话体的历史小说”。
注本有今人郭沫若《盐铁论读本》、王利器《盐铁论校注》。

盐铁论

反映汉代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的著作。十卷,六十篇。西汉桓宽编著。桓宽(生卒年不详),字次公。汝南(郡治今河南上蔡西南)人。致力于《公羊》、《春秋》等儒家经典,官至庐江太守丞。始元六年(前81年)汉昭帝召集民间有声望的儒者六十余人到京城与政府负责人共同讨论当时实行的经济政策,如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等。政府方面出席会议的有丞相田千秋和御史大夫桑弘羊等,民间儒生代表有“文学”、“贤良”鲁万生、唐生等。贤良文学提出“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桑弘羊则认为盐铁官营等政策是“国家大业,所以制四夷,安边足用之本,不可废也”。桓宽根据当时会议记录加以“推衍”写成《盐铁论》,记述了双方的论点,比较集中、系统地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思想。
《盐铁论》记述了汉代杰出的财政家桑弘羊的经济思想。桑弘羊(前152—前80),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出身商人家庭。武帝时,任治粟都尉,领大司农。制订推行盐铁酒类的官营专卖,设立平准,均输机构控制全国商品。盐铁会议的第二年,被指为与上官桀等谋废昭帝而被杀。其经济思想的核心是重商理论。他否定先秦以来很多思想家都接受的农业是唯一致富的本源的观点,而独重商业并视商业为主要财富源泉。他以货币的多寡代表财富的多寡,商贾之所以富,那是他们“或累万金”(《力耕》)。既然将货币与财富混为一谈,而商业正是从获取货币财富出发,因而自然得出商业是致富的来源的结论。他认为,各郡国、各大都市的财富都是“商贾之所臻”,是“智者”运用“术数”从商品的流通中增“殖”出来的。所以“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力耕》)。他强调如果没有商人则财富之源流断绝,而财物的消费即会缺乏;所以说“商不出,则宝货绝……宝货绝,则财用匮”(《本议》)。桑弘羊还从自然资源的差异所引起地域分工去说明商品流通的重要性。他指出,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不同,因而其所产的商品也不同。此地之所丰饶,正是另一地之所缺乏。“吴、越之竹,隋、唐之材,不可胜用,而曹、卫、梁、宋采棺转尸。江湖之鱼,莱、黄之鲐,不可胜食,而邹、鲁、周、韩,藜藿蔬食。”商品流通就是使“多者不独衍,少者不独馑”(《通有》)。从重商的观点出发,他对于对外贸易的作用亦有充分认识,认为以国内多余商品向国外输出,换取更多的商品进口,做到进口多而出口少,这样,“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力耕》)。
还记载了桑弘羊其他的经济观点。比如,他强调币制的统一,坚持货币铸造权的集中,认为民间自由铸钱将使“奸(劣钱)贞(好钱)并行”,使人民对货币发生怀疑,也给下臣以专利的机会。所以,他说:“故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下不疑也”(《错币》)。还记载了桑弘羊一些经济政策的详细内容。
还记载了贤良文学们反对桑弘羊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第一次将先秦以来儒家经济观点作了较有系统的论述,因而颇有价值。贤良文学观点主要有:以重视仁义而耻言财利的基本态度对待经济事物,说:“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本议》)。以农为本,轻视工商,认为只有农业才生产财富,说楚、赵之民之所以多贫而寡富,是因为“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务本。田畴不修”(《通有》);而“商所以通郁滞,工所以备器械,非治国之本务也”(《本议》),一旦“工商盛而本业荒”,国家就治理不好。尤其是反对商业,认为它是“交万里之财,旷日费功,无益于用”(《散不足》)。反对对经济活动加以干涉,说:“顺天之理,因地之利,即不劳而功成”(《忧边》),认为桑弘羊的盐铁官营等政策是对经济活动的干涉。产生兼并的原因是“违于义,竞于财”,因此抑制兼并之道在于遵循“礼义”,重视风俗教化。在分配观念上,坚持《论语》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原则,认为贫富不均现象的出现在于“礼义坏则君子争于朝。人争则乱,乱则天下不均,故或贫或富”(《授时》)。坚决反对对外贸易,认为国内物产丰饶,“不待蛮貊之地,远方之物而足用”(《未通》)。不欢迎货币的使用,向往古代“抱布贸丝”的物物交换状态。在消费概念上反对奢侈,崇尚节俭,主张过“安其居,乐其俗,甘其食,便其器”(《通有》)的简朴生活。在财政概念上,主张藏富于民,“王者不畜聚,下藏于民”(《禁耕》)。
《盐铁论》是研究秦汉时期经济思想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涉及到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近代以来,梁启超、郭沫若等都对《盐铁论》作了研究,并为治中国经济史、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学者所重视。
《汉书·艺文志》和隋、唐《经籍志》均有收录。并有《四部备要》、《诸子集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据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影印出版。

盐铁论

西汉桓宽编著。记述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文献。始元六年(前81年),各地方郡国推举60多位贤良、文学,从反对盐铁官营、平准、均输始,全面批评中央政府的政策,与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展开激烈辩论,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此书用对话形式分述了双方观点。贤良、文学认为:盐铁官营,民咸不便,是官商与民争利的弊政;御史大夫则认为:它“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是“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的重要措施。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有关问题留下了宝贵的史料。分十卷六十篇。


盐铁论

见“经济”中的“盐铁论”。

盐铁论

西汉桓宽编著。共10卷,60篇。为始元六年(前81年)汉昭帝召集的盐铁会议记录。主要记述了对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政策的赞成和反对意见。各地推举的贤良文学60余人提出:“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御史大夫桑弘羊则认为盐铁官营政策是“国家大业,所以制四夷,安边足用之本,不可废也”。内容还涉及到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是反映当时社会状况和桑弘羊思想的重要资料。从伦理思想方面看,贤良文学发挥先秦儒家的“德治”、“仁政”思想,“夫礼让为国者,若江海流,弥久不竭,其本美也”(《诛秦》);“圣王之治世,不离仁义……上及黄帝,下及三王,莫不明德教,谨庠序,崇仁义,立教化,此百世不易之道也。”(《遵道》)御史大夫桑弘羊则颂扬秦国的法制强力,“非服其德,畏其威也,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矣”(《诛秦》),认为贤良文学讲“德治”、“仁政”是“饰虚言以乱实,遵古以害今”(《遵道》)。《汉书·艺文志》和隋唐《经籍志》均有收录,并有《四库备要》和《诸子集成》本。贾生 (见“贾谊”条。)

盐铁论

十二卷。汉桓宽撰,生卒年不详。宽字次公,汝南 (今河南汝南县)人。博通善文,致力于《公羊传》的研究。汉宣帝时被推举为郎 (皇帝的侍从官),后曾任卢江太守丞。昭帝始元六年 (前81)二月在汉朝京城长安召开的盐铁会议,就是针对汉武帝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展开的一场大论战。在会议上,以霍光为代表的反改革派,对桑弘羊进行疯狂的围攻,由于以桑弘羊为代表的改革派坚决斗争,汉武帝推行的政治、经济措施仍然继续实行。宽集其所论为书六十篇,各篇标目。所论皆食货之事,而言皆述先王,称《六经》,故诸史皆列之儒家。宽写《盐铁论》是记录昭帝始元中御史大夫桑弘羊与贤良文学辩难国家盐铁专卖之事。其目的,据《汉书》记载,是“欲以究治乱,成一家之法焉。”可见,他妄图用儒家之说大造舆论,改变宣帝的一些主张,恢复旧制。《盐铁论》,全书六十篇:第一至第四十一篇,写的是盐铁会议上的辩论,相当于会议发言纪要;第四十二至第五十九篇,写的是双方对“未尽事项”的余论;第六十篇是作者的后序。从全书内容上看,作者有明显的儒家倾向性,但却无法掩盖住改革者的思想光辉。《盐铁论》一书,记录了西汉中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宝贵资料,为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明嘉靖年间华亭张之象为之作注,岱南阁刻本。浦江周心如刻纷欣阁丛书本,附张敦仁考证,即张氏原版。潮州郑氏龙溪精舍重刻张氏考证本,又长沙王先谦校刻本,附《校勘小识》一卷。《四·部丛刊》明刻本。卢文弨、洪颐煊、俞樾、孙诒让皆有条校。

盐铁论

著作。西汉桓宽编著。记录始元六年(前81)昭帝时盐铁会议的文献。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包括开发西域的各项政策。全书分10卷60篇。

盐铁论

汉代政论书名,桓宽撰,10卷60篇。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 征召郡国贤良文学之士六十余人,“问民间所疾苦”,与丞相、御史大夫就朝廷各项政策进行辩论,是谓“盐铁会议”。贤良文学皆求罢盐铁、榷酤、均输等, 御史大夫桑弘羊以为不可,双方互相驳难论争。宣帝时,桓宽记录推衍当时双方论难之语, 集成该书。本书内容涉及西汉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史料异常非富,且为当时人所写,无后人纂入,可信度极高,真实地反映了西汉社会的各个侧面, 为研究西汉长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今出版有数种校注本。

《盐铁论》

政论文集,西汉桓宽编著。桓宽字次公,汝南(今河南上蔡)人。宣帝时举为郎,官至庐江太守丞。始元六年(前81年),昭帝命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与贤良、文学之士,讨论盐铁经营买卖问题,会上出现激烈的争论。后来,桓宽即根据会议记录,整理加工推衍而成《盐铁论》60篇。《盐铁论》生动地描述了这次会议的情况,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领域剧烈斗争的一个侧面。全书采用对话形式,以丞相御史为一方,以贤良、文学为一方,彼此引经据典,诘难驳辩,在逐步争论中不断深化观点。文字也较洗练质朴,能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双方的感情和神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5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