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知制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知制诰官名。唐代始置。宋代沿置。掌起草诏制。《资治通鉴·后唐纪五·明宗天成二年 (公元927年)》:“册礼使至长沙,楚王殷始建国,立宫殿,置百官,皆如天子,或微更其名: ……知制诰曰知辞制……” 《续资治通鉴·宋纪六》: “户部员外郎、知制诰王祐,权知大名府。” 知制诰唐宋职名,掌起草诏命。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诰、掌诏诰、典诏诰等,至唐始统一以知制诰为名。唐初中书舍人掌草拟诏敕,又称知制诰。玄宗开元 (713—741) 以后,或以尚书省诸司郎中等代行其职,称兼知制诰。后凡加此号者即有撰作诏敕之责,中书舍人之草诏权渐为他官知制诰者所夺。其后翰林学士入院一年即加此衔。起草内廷诏命,直接从禁中发出,故称内制。宪宗以前,内制非但不由两省,且不加盖皇帝玺印,至元和 (806—820)初、方置书诏印,由学士院主之。他官兼知制诰者所拟为一般诏书,称外制,需经门下加盖天子六宝。内外制合称两制。宋代因之,后许带此职兼领省府职任或出为外官。神宗元丰 (1078—1085)改制罢他官知制诰。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衔者负责起草制、诰、诏、令、赦书、德音等。辽朝翰林院属官有知制诰,为南面官。金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翰林直学士凡应奉文字都可带知制诰衔。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