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石介1005—1045宋散文家。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天圣进士,历任郓州、南京推官,后为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直集贤院。曾躬耕太安境内的徂徕山下,时称“徂徕先生”。极力提倡古文,尊崇韩愈,激烈抨击杨亿为首的西昆体。其文长于排比,富有气势。又能诗。有《徂徕先生全集》。 石介1005—1045北宋初学者。字守道,号徂徕,衮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孙复的高徒。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进士及第,历任郓州、南京推官,因丁忧归耕徂徕山(今山东境内)下,在家授《周易》,世称徂徕先生。后因名臣推荐,入为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和孙复、胡瑗提倡“仁义礼乐之学”,并称“宋初三先生”,是宋明理学的先驱之一。与孙复一起所代表的学派为“泰山学派”。著作有《易解》5卷、《易口义》10卷、《唐鉴》6卷、《政范》1卷、《三朝圣政录》4卷、《徂徕先生集》20卷。崇尚儒家道统,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万世常行,不可易之道也。”(《徂徕文集·怪说》)他将道统和君统结合起来,说:“自夫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以至于今,天下一君也,中国一教也,无他道也。” (《徂徕先生集》卷十三《上刘工部书》)用儒家的道统来说明君统的神圣性。他竭力标榜王权,严格君臣界限,说“天子,君也;诸侯,臣也。君南面,臣北面,上天之制也。”(同上书,《原乱》)为加强宋初中央集权提供论据。认为“孔子之道,治人之道也,一日无则天下必乱,如粟米不可一日少”(《徂徕先生集·辨私》),“人道非他,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夫妇、父子、君臣灭,则人道灭矣。”(同上书,《明隐》)著《辨惑》、《怪说》等篇,斥佛、老为“三怪”,“灭君臣之道,灭父子之亲,弃道德,悖礼乐,裂五常”,“以妖妄怪诞之教坏乱”孔子之道,因此“吾不可不反攻彼也”(同上书,《怪说》)。相信天人感应说。认为“善降之福,是人以善感天,天以福应善人”;“恶则降之祸,是人以恶感天,天以祸应恶”(《与范奉礼书》)。 石介石介1005——1045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郓州、南京推官,嘉州军事判官。因守父母丧而躬耕于徂徕山下,人称徂徕先生。后又为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直集贤院。介乐善疾恶,遇事敢为,著文切指时弊,无所讳忌。他对继承韩柳文风的柳开极为推崇,而对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文风攻击甚烈。他高举“尊韩”的旗帜,主张“文道合一”,认为文就是道,将《尚书》、《易经》等都视为文学正统,虽能矫枉,却不免过正。石介的散文创作,如《怪说》、《上范思远书》、《辨惑》、《尊韩》等,虽能切中时弊,但文学成就不高。作为批判宋初形式主义文风的猛士,石介在宋代古文运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徂徕集》。 石介石介1005~1045年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文学家。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曾在家乡徂徕山下隐居,讲学,世称徂徕先生。宋初三先生之一。石介26岁考中进士,任过郓州(今山东东平),南京(今河南商邱)推官,父母死后,辞官回家。在徂徕山下种地,兴办私学,讲授《易经》,成为当时山东著名学者。后调入京师,任国子监直讲。官至太子中允。石介与孙复。胡瑗一道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站在儒家立场上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抨击宋初浮华的文风。石介是宋初很有影响的教育家,在国子监任直讲时,向他求学的学生很多,以致太学里都容纳不下。著有《徂徕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