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破阵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破阵乐又名《七德舞》。唐代乐舞。《旧唐书·音乐志》载,秦王李世民征伐四方,民间流传《秦王破阵乐》。他继位为太宗,使起居郎吕才制乐,魏征、褚遂良、虞世南、李百药等填词。“百二十人披甲持戟,甲以银饰之。发扬蹈厉,声韵慷慨”。杜佑《通典》: “贞观七年,制《破阵乐舞图》: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鹳,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战阵之形。”舞据此而编。全舞共分三变,每变四阵,有来往疾徐击刺的动作。音乐在汉族清商乐基础上,吸收了西域龟兹乐成分。高宗时的《神功破阵乐》、玄宗时的《小破阵乐》,皆源于此曲。后晋时,改名为《讲功之舞》,恢复宫廷演出。后周时,再次改名为《象成之舞》。此舞被*玄奘传入*天竺,后日本国使者传入日本。 022 破阵乐见20021 “唐代乐舞”条。 破阵乐中国古代著名宫廷乐舞。❶创作于唐初。太宗李世民曾封为秦王,转战南北,建功立业,军中遂传《秦王破阵乐》之曲。李世民即位后,追忆战功,遂于贞观七年(633)制《破阵舞图》,命吕才率乐工一百二十人演习,由魏征、褚亮、虞世南等重臣制歌词,边舞边唱。舞曲有三段,后增为六段,每段又分为四节,共演奏五十二遍。舞者皆披甲执戟,排成战阵,左圆右方,交错屈伸。伴奏者又擂起大鼓,“声闻百里”,歌者则 “发扬蹈厉,声韵慷慨”。场面极为壮观,多用于宴乐。其后,李世民又将其曲配上钟、磬等乐器,用于郊祀雅乐,称为“七德舞”。为缩小规模,由原来的演奏五十二遍,减少为象征性的两遍。高宗即位后,于永徽年间 (650—655) 将其更名为 《神功破阵乐》,不久,曾禁用其乐。后经臣下劝说,才于仪凤三年(678)将其恢复,并增加了箫、笛、歌鼓等伴奏乐器。用于“雅乐”之武舞时,还加上宫悬乐合奏。武则天执政,再次禁演其乐,“七德舞”遂不传。唐玄宗即位后,复制 《小破阵乐》,改由坐部伎演奏。所用曲调为龟兹乐,舞者四人,亦饰以龟兹服装。立部伎仍演奏旧传之《神功破阵乐》。到文宗时,又将该乐曲用之于献俘之鼓乐,由铙吹部奏之。乐工执笛、箫、笳、觱篥、铙、鼓等乐器,骑马列阵,另有歌者二十四人,列队高歌。其词曰: “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鼓吹齐奏,亦很壮观。除铙吹部外,唐代羽葆部所奏十八曲中,亦有 “七德” 曲及 “破阵乐” 曲二种。又因唐玄宗最喜爱羯鼓,故而羯鼓曲中,亦有 《破阵乐》一种,用太簇商调演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