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硫循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硫循环liuxunhuan沉积相的硫沿不同途径进入大气和土壤,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一系列传递,再回到环境中的周而复始的过程。硫循环既属沉积型,又属气态型。它在自然界有两个储存库即大气和土壤。沉积物经分解、风化作用释放出硫,以盐溶液形式进入土壤储存库,或通过化石燃料燃烧、火山喷发等释放气态硫化物 (硫化氢和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储存库,再经降雨的作用而向土壤储存库转移。植物根系吸收可溶性无机硫,参加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再经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传递,最后以硫化氢和硫酸盐的形式分别归还到两个储存库中,重新进入循环。 硫循环sulphur cycle硫元素在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环境系统之间不断转换、迁移的运动过程。硫是生物体合成蛋白质、维生素必需的元素。其化学性质比较活跃,在生物圈中以多种形式出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SO2)、硫化氢(H2S),土壤和水体中的硫酸离子(SO2-4),氨基酸中的氢硫基(-SH),以及从有机、无机沉积物中释放出来的硫(S),构成一个复杂的硫循环系统。硫循环兼有气态循环和沉积循环的特点,循环中的许多步骤都有专化性的微生物参加,在化学作用或生物作用下,氧化态硫(如SO2)与还原态硫(如H2S)可以互相转变,并在大气、生物、土壤、海洋之间转换迁移。因此,硫循环具有全球性,是一种比较完整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人类每年通过矿物燃烧、含硫矿石冶炼和硫酸、磷肥生产向大气输入的SO2多达1.5亿吨,其中70%来源于煤的燃烧。工业方面排放的SO2约占排入大气层SO2量的15%左右,但由于集中在面积不大的城市和工业区上空,使局部地区大气中SO2浓度升高。SO2对人的眼睛、皮肤、上呼吸道粘膜具有刺激性,浓度达到1ppm时会刺激呼吸道,使气管和支气管的管腔缩小,气道阻力增大。硫酸雾的毒性比SO2高10倍。空气中硫酸雾达到0.8毫克/升时,人体就有不适的感觉。人体吸入附有硫酸雾的微粒物质后,可在肺部蓄积,最终引起肺组织硬化、肺水肿等病症。大气中SO2浓度超过1 000μg/m3时,形成灾害性空气污染,如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都与空气中硫污染有关。SO2对植物的伤害,如植物暴露于0.3ppm低浓度的SO2环境中8小时,就会在叶脉间和叶缘出现坏死斑点。在高浓度的SO2或有雾的天气下,植物最易受酸性悬浮微粒侵害,使针叶树脱叶甚至枯死,棉、麦等农作物减产。由硫酸雾产生的酸雨会腐蚀植物叶子表面的蜡质层,使正常的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过程受阻,破坏光合作用的进行;抑制土壤中某些微生物的活动,使有机质分解速度减慢,并使土壤中钙、磷、钾一类的营养物质淋溶增加,使土壤肥力下降。酸雨还毒化水质和土壤,使河流、湖泊酸化,水生生物生长受阻,重则大量死亡;在酸雨作用下,土壤中某些微量有毒金属离子,活性显著增加,被植物吸收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据1982年普查,中国已有20个省市发现酸雨,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尤以贵州省最突出。近几年,酸雨的范围不断扩大,降水酸度由北向南呈逐渐加重的趋势。对酸雨污染的防治可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如限制硫的气化,改进锅炉的燃烧结构排烟脱硫,安装SO2回收装置,调整供热系统,减少小锅炉数量,城市居民燃料逐步实现煤气化等。 硫循环sulfur cycle土壤、生物、大气和水圈之间,以及人的活动影响下,硫素移动、交换和固定的过程。农业环境中的硫,主要是施肥和农药(如过磷酸钙中的石膏、硫酸铵、石膏、硫磺和波尔多液硫磺合剂等)带入土壤的硫;灌溉水、降雨以及降雨中挟带尘埃中的硫化物,大多以硫酸盐的形态进入土壤;在干旱地区还有地下径流补给的硫酸盐,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硫直接扩散到土壤中或呈酸雨降落于土壤。这些从不同途径进入土壤的硫,以及土壤母质的含硫化合物,通过微生物转化或直接被植物吸收,剩余部分除被土壤吸收外,通过土壤渗漏、淋溶和径流又回到江、河、湖和海水中。植物中的硫,主要来自土壤或肥料,部分直接从大气中吸收,这些硫部分以枯枝落叶形式又回至土壤;农副产品被人、畜食用后部分也以肥料形式回到土壤,或直接流入水圈和大气圈。这些回到新的环境中的硫,经地质过程和生物作用又进行新的循环。而酸雨对生态环境有害,是造成土壤酸化的主要污染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