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秦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秦州古行政区名。据《晋书·地理志》,魏始分陇右置秦州。刺史领护羌校尉。中间暂废。“泰始五年(269 ),又以雍州陇右五郡及凉州之金城、梁州之阴平,合七郡置秦州,镇冀城(今甘肃甘谷东)。”太康三年(282)罢,七年复立,镇上邽(今甘肃天水市)。统略阳、天水、南安、陇西、武都、阴平六郡。辖境东起今甘肃庄浪、清水及陕西凤县、略阳,南达四川平武,西至甘肃临潭、迭部,最远一线至青海贵德,北至甘肃榆中、静宁。后渐缩小。北朝时,秦州统天水、略阳、陇西三郡。唐秦州管陇城、清水、上邽、成纪、伏羌五县。北宋秦州辖陇城、清水、成纪三县。有时仅称上邽为秦州。 秦州三国时期魏国设置的行政区。此后历代沿置,其间或改或复,至清代仍为秦州。《晋书·地理志上》:“秦州:安《禹贡》本雍州之域,魏始分陇右置焉,刺史领护羌校尉,中间暂废。及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又以雍州陇右五郡及凉州之金城、梁州之阴平,合七郡置秦州,镇冀城。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罢秦州,并雍州。七年,复立,镇上邽。统郡6,县24,户32100。” 秦州❶古州名。三国曹魏黄初(220—226年)初年,分雍州,在陇右秦人发祥地置秦州,治冀县(今甘谷县),领陇西、南安、汉阳、广魏4郡,大致为今定西市安定区,静宁县以南,清水县以西,陕西凤县、略阳,青海黄河以南贵德以东地区。不久废。西晋泰始五年(269年),又置秦州,治天水郡冀县,领陇西、南安、天水、略阳、武都、阴平、金城6郡。“秦州领域,在晋至广”。太康三年(282年),秦州并入雍州。太康七年(286年),复置秦州,秦州州治、天水郡治,均移至上邽(今秦州区)。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前赵、后赵、前秦、前凉、后秦、仇池、北魏先后据秦州。(南北朝时期,秦州之名杂出,有仇池南秦州,有江南秦侨聚集地秦州,还有汉中遥领秦州。)隋大业三年(607年),秦州改称天水郡。 秦州曹魏时所建。《晋书·地理志》,魏文帝分陇右为秦州。中间暂废。至晋武帝秦始五年269年复置秦州,镇冀城,即今甘谷县。太康三年(282年)罢秦州,并入雍州。太康七年,复立秦州,州治移于上邽,即今天水市。统郡6,县24。大多因袭汉代郡县。陇西郡, 统襄武、首阳、临洮、狄道4县,郡治在曹魏时由狄道移治襄武,即今陇西县,西晋因之。南安郡, 统道、新兴、中陶3县, 郡治道。天水郡, 统上邽、冀、始昌、新阳、显新、成纪等6县,郡治上邽,即今天水市。广魏郡,曹魏置,西晋更名略阳郡,郡治临渭,在今天水北道埠。统临渭、平襄、略阳、清水4县。武都郡,统下辨、河池、沮、武都、故道5县,郡治下辨。阴平郡,统阴平、平武2县, 郡治阴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