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章太炎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35 章太炎

受西方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主张资产阶级道德观点,与其革命思想和实践相适应,首先提出救亡图存的“革命道德”论,“无道德不能革命”,要革命,“则唯有道德者可以获胜”,充分肯定道德对革命的促进作用,甚至把道德夸大到关乎“亡国灭种之根极”的地步,提出“知耻”(明辨善恶)、“重厚”(注重实行)、“耿介”(正直廉洁)、“必信”(信仰坚定)四条道德规范,以此要求革命者献身事业。其次,在善恶问题上,主张善恶并进的 “俱分进化”论,认为“善亦进化,恶亦进化”,并据此把人按职业分为十六等,认为人的道德与职业密切相联,农人于道德最高,官吏于道德最低,人因其职业的不同而呈现出道德的进化与退化。虽然讲“善恶并进”,但强调的却是“恶”的方面,从“人性本恶”出发,断定愈文明、愈进化,道德愈堕落,导致“进化绝望论”。再次,在道德与宗教的关系上,认为道德起源于宗教,宗教可以起到净化道德的作用,企图借助宗教来推行新道德,主张“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狂热地鼓吹宗教伦理,这些思想,从根本上说,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农民小生产者的落后意识。

章太炎1869-1936Zhang Taiyan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政治家、学者。初名乘, 后名炳麟, 字枚叔, 因仰慕顾炎武 (本名绛) 和黄宗羲(字太冲) 的为人, 更名绛, 号太炎, 后以号行于世。浙江余杭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时代从外祖父和父亲习诵儒家经典。1890年 (光绪十六年)入杭州诂经精舍, 从朴学大师俞樾学习经史。1895年受甲午战败的刺激, 为挽救民族危机, 投身于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中,寄费报名加入康有为创立的强学会。1897年赴上海, 任 《时务报》撰述, 宣传改良思想。但他尊信古文经学, 不赞成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倡的今文经学和孔教, 常与梁启超、麦孟华等发生争执。后愤而离开 《时务报》 馆, 往返于沪杭间, 参与 《经世报》、《实学报》、《译书公会报》笔政。次年春到武昌,入湖广总督张之洞幕, 筹办 《正学报》, 因政见不合被逐。遂赴上海, 主持《昌言报》。9月戊戌政变发生,遭到通缉, 被迫避地台湾, 任 《台湾日日新报》记者, 发表诗文多篇, 抨击慈禧太后等封建顽固派。次年, 编订论文集《訄书》。夏, 赴日本, 结识孙中山。秋,返回上海,编《东亚时报》。1900年7月参加唐才常发起的中国国会, 因反对其既 “排满” 又 “勤王” 的矛盾主张, 当场剪辫示绝。此后大倡排满革命。1902年春再度逃亡日本, 与孙中山订交。又与秦力山等在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手撰大会宣言,号召推翻清朝。1903年春应蔡元培邀请赴上海,担任“爱国学社”教员。6月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的 “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 的改良主义观点, 直斥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传诵一时。又为邹容 《革命军》作序, 誉之为 “义师先声”。《序 〈革命军〉》、《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摘录先后在上海 《苏报》发表, 引发 “ 《苏报》 案”, 遂被捕入狱。1904年蔡元培利用探监机会与之商定成立光复会。1906年6月刑满出狱, 赴日本参加同盟会, 任 《民报》主编,与改良派论战,使革命思想广泛传播。1908年10月 《民报》被日本政府查禁后,居东京讲学和著述, 撰有 《文始》、《小学答问》、《方言》、《国故论衡》等。其时, 因与孙中山在武装起义地点的选择、《民报》经费和 《民报》续办等问题上有分歧,于1909年 (宣统元年) 和陶成章重组光复会, 与同盟会分道扬镳。1911年辛亥革命后回到上海,鼓吹“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要求解散同盟会。次年1月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后改名统一党,5月与民社等合并为共和党,任副理事长。拥护袁世凯当总统, 并受聘为总统府高等顾问。1912年冬任东三省筹边使。次年4月宋教仁被刺案发生后,毅然投入反袁行列,遭到袁世凯软禁。在3年软禁期间,严拒袁世凯的拉拢收买,两次出逃,两番绝食, 并曾以袁世凯亲授的大勋章作扇坠, 诣总统府之门,大骂袁包藏祸心。袁死后获释。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 任秘书长。五四运动后渐入颓唐, 反对新文化运动, 反对孙中山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主张抗日救国。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致电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同年在苏州设立国学讲习会, 出版《制言》杂志。1936年6月14日因气喘病逝。著作结集有 《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近年出版有《章太炎全集》。

章太炎1869—1936Zhangtaiyan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浙江余杭人。名炳麟,初名学乘,曾改名绛,字枚叔,别号太炎,以别号著称于世。他出身于书香世家,早年曾肄业于杭州诂经精舍。甲午战争后参加强学会, 为 《时务报》编撰, 1906年参加同盟会, 任 《民报》主编。“五四”运动时反对新文化运动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提倡尊孔读经,政治上“渐入颓唐”。反对袁世凯称帝,晚年呼吁抗日。1936年6月14日在苏州病逝。著述极多,结集为《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上海人民出版社,从1982年开始,陆续分册出版《章太炎全集》
章太炎强调道德的社会作用,认为道德决定国家的兴亡和革命的成败。把人按职业分为十六等,认为人的道德与职业密切相关,农人道德最高,官吏道德最低,其目的是激励革命党人自觉加强革命的道德修养。强调“一切道德,皆始于自利”。反对孔教,认为孔教使人追逐功名利禄,主张以佛学增进革命道德,认为只有提倡佛学,建立佛家视肉身之我以及客观物质世界为虚幻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才是建立革命道德的正确途径。章太炎从佛理角度论证了道德的起源,认为人的意识活动有“我爱、我慢、我见、我痴”四种,人性虽有善有恶,但人性主要是恶的(因为人皆有我慢心,好胜心,因此,出现无穷的争斗,便出现了恶)章太炎借佛教法相宗的语言,宣扬了天赋道德观念,在善恶苦乐问题上,章太炎提出“俱分进化论”,认为苦乐和善恶,都是双方同时并进的,人类为了追求这种快乐,所付代价,所受痛苦是他物所没有的,如只幻想在进化过程中只增进善和乐“其迷与求神仙无异”,因此,人类社会并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要达到制恶的目的,他公开主张退化,提出退化的五大步骤:即由无政府——无聚落——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章太炎的品德伦理思想是悲观主义、虚无主义、对本阶级的前途丧失信心的表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的反映。他指靠佛学唯心主义增进革命道德,推动革命的发展,是行不通的,最终必将把人们引上歧途。

章太炎

即“章炳麟”。


章太炎

即章炳麟。

章太炎1869—1936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名炳麟,字枚叔,曾名绛,别号太炎,以别号著称于世。浙江余姚人。出身书香世家。早年曾从“国学大师”俞樾学习,经学、史学、文学造诣很深。甲午战争后开始参与政治活动,积极参加康梁的强学会,并为《时务报》撰文,笃信改良主义救国。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遭通缉,出逃台湾,亡命日本,结识孙中山。此后他剪发辫,“谢本师”,修改《訄书》,认识到改良主义“违于形势”,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1903年同蔡元培一起组织爱国学社,在《苏报》上发表文章,宣传革命。曾为邹容的《革命军》作序,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批驳康有为鼓吹保皇、反对革命的论调,斥“载湉(光绪皇帝)小丑,未辨麦菽”。因此触怒清廷,被捕入狱三年。在狱中仍矢志不渝;策组光复会,潜心钻研佛理。1906年出狱后,再度赴日本,参加同盟会,并担任《民报》主编,撰写不少批驳改良、宣传革命的文章。帮助人们划清革命派和保皇派界限,影响广泛而深刻,为从思想上准备辛亥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1909年脱离同盟会,重组光复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曾任南京临时总统府枢密顾问。1913年又因反袁被软禁北京,袁死后才获释。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失败后曾发动联省自治,反对北洋军阀。五四运动后思想日渐消沉倒退,埋头于学术,做所谓“保存国粹”工作,参与军阀孙传芳恢复孔教的“投壶礼”活动,倡言“尊孔读经”,反对新文化运动。他“用自己的手造的和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由“趋时”的革命派知名人士,变成“复古”的名流(鲁迅:《章太炎先生二三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通电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谴责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主张。其哲学思想早期有近代唯物主义倾向,成熟时期形成的却是以佛学唯识论为基础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章太炎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中注重研究道德问题的突出代表,其伦理思想丰富而复杂。不仅专门写过《革命之道德》等文,而且其伦理思想又是理解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环节。他提出道德起源于人的官骸、感官、嗜欲的观点,认为“兼爱既济之道,即由官骸而生”,“而仁义即由嗜欲而起”,故“一切道德,皆始自利”(《章太炎选集》,86页)。指出在人们社会交往中生善恶,认为“夫善恶生于自利,而自利非善恶”,个体自利行为本不具有道德属性,只是在同他人发生关系时,“自社会言之,则有善恶”,“独夫为我,即曰‘贪贼’;能近取譬,即曰‘仁义’”,反对儒家人性先天或善或恶论。又进一步论证了道德不能离开物质基础,“孔不能舍刍豢”,“释迦亦不能废菜果”,“故内圣外王,无不托始于六根三欲,制为礼义,所以养欲给求,而分之度量分界”。强调道德的社会作用,提出了“无道德者不能革命”的命题。认为“夫人不与社会相扶助者,是势所不能也”,人离开社会不能“独活”,自利与利社会的统一才是善,故离开道德,社会也就不能生存。进一步指出“今之革命,非为一己而为中国。中国为人人所共有,则战死亦为人人所当有”;没有自我牺牲精神,不讲道德,革命不能胜利,“道德堕废者,革命不成之原”,“吾于是知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极也”(《革命之道德》)。据此批判了“湛心荣利”的儒家道德和专营自利的资产阶级道德。还提出革命者应当遵循的“知耻”(明辨善恶)、“重厚”(注重实行)、“耿介”(正直廉洁)和“必信”(信仰坚定)四个道德规范。提出善恶“俱分进化论”为道德发展规律。认为在道德发展中“善亦进化,恶亦进化”,“乐亦进化,苦亦进化”(《民报》第7号)。提出“今之道德,大率从于职业而变”;他按职业把社会中人划分为十六种,认为由于职业不同,决定其道德水平的高下,其中“农人于道德最高”,官吏等人“多不道德者”,其“知识愈进,权位愈申,则离道德也愈远”。认为道德靠自身发展,永远达不到尽善无恶境地。章太炎的伦理思想中也包含着一些消极的方面。如认为“个体为真,团体为幻”,“国家既非自性实有物,则凡言爱国者悉是虚妄”(《民报》第17号);想靠佛理振兴道德,“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章太炎政论选集》),甚至认为“世间道德,率自宗教引生”(《民报》九号);看到“始创自由平等于己国之人,即实施最不自由平等于他国之人”的冷酷现实,就走向了“无政府、无聚落、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五无论”的道德悲观主义等。一生著述甚多,但文字古奥难懂。主要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解放后编辑出版的有《章太炎选集》、《章太炎政论选集》,1982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分册出版《章太炎全集》。

章太炎1869—1936

名炳麟,又名绛,字枚叔。浙江余抗人。早年受康有为、梁启超影响,赞助改良主义,1897年任上海《时务报》编辑,戊戍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1902年与蔡元培等组织革命团体“爱国学社”,创办《苏报》,因为在《苏报》上发表革命言论而入狱,出狱后再度流亡日本,参加同盟会,担任《民报》主编,力主革命,同康、梁等改良派论战。辛亥革命后曾参加“护法”运动,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以后著书讲学,遂脱离现实,宣扬尊孔读经,反对新文化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救国,反对“攘外必先安内”。他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清代传统的经学和考据学,属于文经派,又敏锐地接受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早期哲学思想具有唯物论倾向,认为“以太”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强调人的精神依赖于人体,否定灵魂不灭说和鬼神论,强调人们必须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宣传进化论,认为“人之始皆一尺之麟也”,并强调“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又认为进化是事物的“渐思渐变”,“以思自造”的过程,甚至认为原子、空气、金属等都具有精神意识,并用生物竞争的规律解释历史。后期杂揉佛教、老庄、康德、休漠等人的学说,形成唯心的思想体系,认为阿赖耶识高于一切,永恒不变,“此识含藏万有,一切见相皆属此识枝条”。又把认识主体作为现象的原因,主张外在事物服从自己的内心。另外,还提出“俱分进化论”,认为人类历史善和恶、苦和乐双方并进. 章太炎学问广博,一生著述极多,在史学、语言学、文学、逻辑学诸方面都有贡献,宣传革命的诗文,影响也很大。但文字古奥难懂。著作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1982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已陆续分册出版《章太炎全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