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童子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童子举即儿童天资聪颖能诵经文、缉辞章而举其入国子学学习。《元史·选举志一》: “童子举,唐、宋始著于科,然亦无常员……皆以其天资颖悟,超出儿辈,或能默诵经文,书写大字,或能缀缉辞章,讲说经史,并令入国子学教育之。” 童子举亦称“童子科”。科举考试中特为少年应试者所设的考试科目之一。唐始置,凡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者均可应试,每卷试诵经文十道,全通者授官,通七以上者予出身。广德二年(764年)罢,大历三年(768年)复置。宋沿置,规定十五岁以下能通经及作诗赋者均可应试。先由州府申报朝廷,国子监验讫,送中书复试,合格者再由皇帝亲试,主要考试背诵经文,有时亦试诗赋,临时决定赐出身、授官或免解试,不定试期和录取名额。淳熙八年(1181年),始加深考试难度,分三等录取:凡能全诵“六经”、《孝经》、《论语》、《孟子》 及能文如 “六经” 义三道、《语》、《孟》义各一道,或赋一道、诗一首为上等;诵书外,能通一经为中等;仅能诵“六经”、《语》、《孟》者为下等。嘉定十四年 (1221年)规定,每年季春汇集京城,先试于国子监,合格者由中书复试,每科录取三名。咸淳二年 (1266年) 废。 童子举见“童子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