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端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端午中国传统节名。亦称端五、端阳、重五、重午等。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古时以五月初五为向鬼神祈求解除灾䄃的日子, 后来逐渐形成固定的节日。民间习俗在端五节要竞渡、吃粽子、插艾枝等,相传渊源于悼念屈原的活动。唐代,因唐玄宗的生日为五月初五,为了避讳,改端五为端午。唐代端午为一大节,即 “千秋节”。到了宋朝,朝臣追封屈原为 “忠烈公”,把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并让人们佩带香囊,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香溢世,流芳千古。明代宫廷盛行此节,于五月初一就开始在殿阁悬挂吊屏,上面绘有天师或仙子、仙女持剑的 “降五毒” 图案。吊屏须过一月之后才撤下。初五日,宫中诸人要饮硃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后宫妃嫔相邀观赏石榴花,佩戴艾叶,说是能够免除灾病。皇帝则亲驾西苑,观看赛龙舟,或到万岁山前插柳。清宫端午节庆典活动更多,皇帝率王公大臣于福海观赏龙舟竞渡,皇太后则携皇后、妃嫔等观赏戏曲,戏曲内容大都与屈原事迹有关。在节日的前后,王公大臣、妃嫔太监还须向皇太后、皇后敬献礼品,香囊、荷包、如意之类。至于民间,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和菖蒲等习俗,一直沿习至今。 端午Duanwu节今名。农历五月五日。又称“端阳”、“重五”、“重午”。“端”、“初”同义:“五”“午”相通,故“初五”作“端午”。又“午时”为“阳辰”,故亦作“端阳”。约始于春秋战国之际。龙舟竞渡和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其起源一说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痛惜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汩罗江而死。相传竞渡是为了捞救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为了不让鱼鳖伤害屈原的尸体。一说是龙的节日。闻一多的《端午考》认为本是吴越之民祭龙神的节日。另外还有源于恶日和源于夏至的说法。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是第一种说法。端午还有戴艾蒿、佩香包、驱五毒、饮雄黄酒、挂长命缕、挂老虎素等习俗。端午时值初夏,随着气温增高,细菌、病毒渐趋猖獗,因此其中一些习俗与预防疾病有关。 端午又称“端阳”、“重五”、“端五”,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起因于纪念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是日,民间常食粽、饮雄黄酒,并举行赛龙舟等活动。《初学记·岁时部·五月五日》:“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朝鲜族传统节日,与汉族人活动不同。从前是祈望丰收的祭祀日,后来变成农村的节日,吃“端午糕”,妇女们用菖蒲熬成的水洗头发,荡秋千,男人们进行摔跤比赛,跳假面舞。参见 “秋千”、“摔跤”条。 端午节日名。端,始也。指农历五月五日,亦称端五、端阳、端节、午节、重午、重五、地腊、天中等。这天有吃粽子(角黍)、竞龙舟、插艾悬菖蒲、饮雄黄酒、戴香包等习俗。端午节的起源, 长期聚讼纷纭, 几种主要的说法是:一是起于纪念屈原说。这是流行最久广的说法。《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 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 谓曰: ‘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采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荆楚岁时记》: “屈原死于汩罗, 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之竞渡,是其遗迹。”二是起于恶日说。自战国至西汉, 人们总把五月五口视为 “恶月”、“恶日”,这天出生的孩子即为不祥之兆,有“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故此日必须驱邪除恶, 遂有用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作赤灵符着心前,以五采丝系臂, 作续命缕等习俗的产生。三是起于夏至说。按节令,五月五日正当夏至之时。此际人们蓄采众药,并蹋百草,插艾为人悬于门户之上,以蠲除毒气,又蓄兰沐浴,避邪防病,后渐演为节俗。四是起于吴越民族图腾祭说。古代越族以龙为图腾。为表示他们的“龙子”身份,每年五月五日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 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 扔到水里献给图腾神,同时自己也吃;最后在急鼓声中划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 在水上竞渡,既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端午节及其各种习俗即由此而来。另外,汉代五月五日还有纪念介子推、伍子胥、孝女曹娥、苍梧太守陈临等说。有关介子推一事,显然与寒食节来历相混,而其余诸说,仅为地方性习俗,影响十分有限。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日,名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艾节、重五节等等,是我国二千多年来的旧习。湖南城乡,尤其是岳阳、汨罗、长沙每届斯日,家家户户,吃粽子以纪念屈原; 悬钟馗像和张天师像,挂艾叶、菖蒲以驱邪除魔;饮雄黄酒,佩香囊,以驱百病。相传这一天又是药王菩萨生日,因此,不论是医生或一般群众都上山采药。午时或晚上,用艾叶、山胡椒等烧水洗澡,谓之浴百草汤,可免暑天生痱子。屋内外洒上一些雄黄,并以纸条作十字架,书咒语云:“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我今把草书,虫蚁归地府”。贴堂壁,避蛇蚁进屋。大多数地方外孙给外公外婆送礼节,女婿给岳父岳母送礼节,新婚尤厚。1949年后,端午节成为讲卫生、除四害的节日。仍吃粽子、老鸭、喝雄黄酒。只因雄黄酒主要成份为砷的硫化物,对人体有害,食用减少。不再挂钟馗、张天师像,其余风习沿袭至今。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